本报告一是梳理了中国海洋渔船管理和涉渔“三无”船舶执法的现状,分析其中需要弥合的板块;二是探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渔船监测、执法和管理领域应用的现状及前景。
基于对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的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夹金山林业局,和安徽省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的深入调研以及南京林业大学调研组在四川和安徽两地共发放并回收的121份居民调查问卷,报告对国家公园建设进展及两地社区参与现状进行了整理,分析了两地社区参与的途径、程度和意愿。同时,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提出了国家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设计海洋保护区网络时,报告采用了已广泛应用的Marxan软件来筛选公海保护的各种可能性方案。报告的分析表明,利用目前可获取的白益精细且分辨率逐步提高的数据,来设计一个具有生态代表性的全球公海保护区网络是可行的。系统性的保护规划作为一个关键工具,可以通过透明、合理、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为规划决策提供信息。然而,从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和考虑成本效益的必要性出发,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机制,由各国政府共同划定海洋保护区,井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该机制需要与现有的全球和区域治理框架以及利益相关方合作,采取综合的手段,将特定区域的选址与系统的规划相结合,为公海的野生生物提供全方位保护。
基于2017 年 3 至 11 月间,绿色和平结合桌面和实地调研、以江苏省为例对中国滨海湿地现状进行的分析,报告发现滨海湿地资源急剧萎缩,围填海速度过快是滨海湿地的首要威胁,后续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对滨海湿地也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报告认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红线将成为中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新契机。 守住中国 8 亿亩湿地底线,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需要切实划定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绿色和平前往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这8个主要海洋渔业省份的22个渔港,针对幼杂鱼的产量、组成和利用现状开展了深入调研,并在本报告中对调研的相关发现一一阐述,以期为协助应对过度捕捞问题、保护海洋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基于国家林业局公开出版物以及其他可以公开获得的权威来源所提供的空间元数据和其他统计数据,绿色和平对绿孔雀栖息地变迁以及主要人为干扰因素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和研究,报告希望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对绿孔雀的抢救性生境调查,借由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将其栖息地纳入生态红线,禁止不合理开发。
绿色和平调研船“希望号“在西非沿岸六个国家开展的海上调研,进一步凸显了几十年来过度捕捞活动给当地居民的生计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威胁,同时也再一次表明该海域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区域渔业管理体制,以确保当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基于《可持续捕捞渔业评价标准》和《不可持续养殖渔业评价标准》,平均原则包括资源状况、生产方式、食品安全隐患等,报告将常见海鲜分为避免食用、减少食用、建议合理食用三类给出推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