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林业碳汇市场迅速升温,碳汇市场化交易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最普遍的工具之一。在“双碳目标”提出和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或将重启的刺激下,中国林业碳汇发展开启了“加速模式”。近日,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最新梳理分析当前全球林业碳汇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与风险,发布媒体简报,指出:大量购买林业碳汇的行为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减缓气候变化,应注重考察碳汇项目的实际减排效益,从而避免“洗绿”风险。
根据媒体简报,2021年全球自愿碳抵消市场林业碳汇交易额首次跃升至13亿美元以上。中国的林业碳汇交易以强制市场为主,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于2021年7月启动运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则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启。据券商预测,林业碳汇项目极有可能成为CCER开发的重点,其市场潜在价值为4670亿至7818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趋势让林业碳汇交易、碳汇项目质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林业碳汇项目具有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且买家主要来自高碳行业,这些承载碳减排厚望的植树护林项目是否能真正实现预估减排量,需谨慎证实。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叶睿琪表示:“企业避免洗绿风险,优先减排是重中之重,完美的抵消机制恐怕并不存在,碳抵消仅可用于完成企业价值链以外的碳减排,不可用于实现价值链内深度、直接的碳减排目标。”
由于技术壁垒与成本较低,购买林业碳汇成为许多面临减排困境的高碳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选择。其中,油气、航空企业成重要买家。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21年全年油气生产商购买与注销的VCS认证碳抵消信用额度为990万吨,其中390万吨来自壳牌。同期,达美航空采购了860万吨VCS认证碳抵消信用,是该认证标准的第二大买家。达美航空的碳抵消信用中86%(740万吨)为林业碳汇,包括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肯尼亚的REDD+避免毁林项目。
图1 2021年1-8月国际自愿碳抵消市场各行业买家交易量与均价
然而,购买林业碳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碳企业的碳中和困境。根据国际科学合作组织“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2022年全球碳预算》数据,要实现《巴黎协定》1.5°C温控目标,目前全球碳预算仅剩3800亿吨。粗略估算,如果继续保持当前约400亿吨每年的排放水平,即便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每年贡献73亿吨的碳汇量与减排量,碳预算仍将在12年内告罄。
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固定的二氧化碳并非永久性存储,而是随着森林生长状态不断变化。而生态因素(如病虫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人为干预(如采伐盗伐、林地转换、政策变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都会对森林的状态产生影响,使森林所能发挥的实际固碳效应受到诸多限制,甚至可能发生逆转,从碳汇转变为碳源。不仅如此,在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核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基线判定、额外性争议、重复计算问题和碳排放泄露风险等,都可能导致林业碳汇项目的减排效果被高估。
中国CCER市场或将在今年重启,林业碳汇作为CCER的核心项目之一,被高碳企业寄予厚望,据估计届时控排企业对于碳抵消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对林业碳汇高度期待的背后,围绕着林业碳汇的相关政策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对于林业碳汇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企业对林业碳汇的效用过度依赖、盲目乐观。森林碳汇本身的局限和不确定性以及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规则的复杂性,使国内林业碳汇市场呈现诸多乱象:入局者良莠不齐,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陷阱多;企业购买林业碳汇实现碳中和,难避“洗绿”嫌疑;开发商盲目追求“碳汇”效益,忽视森林生态系统的多重效益等。
对此,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资深主任陈姝璇认为,应加强森林碳汇相关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撑,构建科学透明的计量、监测和报告体系;加强林业碳汇行业管理,严格对待林业碳汇项目的立项、审定与核查,确保能真正实现减排效益;同时,加强宣传倡导,提升各级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对于林业碳汇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认知;最后,企业需认识到林业碳汇对减排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应减少化石燃料排放,依靠能源转型、产业技术升级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媒体联络:Yuxiao,yxli@greenpe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