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报告:气候变化加剧中国主要城市群气候灾害频次与强度,亟需应对系统性风险挑战

2021年7月14日

7月14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共同发布《与“洪”共存—— 中国主要城市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未来情景预测》报告(下称《报告》),对中国东部沿海主要城市集群区域面临的高温灾害和暴雨灾害进行系统性评估。

《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城市区域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影响,过去几十年,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主要城市区域高温热浪和极端强降水等气候灾害的发生频次和强度都显著上升,正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挑战。与此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业已成为城市区域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报告》首席科学家任国玉表示:“城市在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方面的领导作用,以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政策机制、以及执行和监管等措施,都将决定着气候变化治理进程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气候变化加剧气候灾害频次与强度

《报告》显示,1961年-2019年,三个研究区域的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的频次及持续时间明显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后,增加速率已超历史平均水平。其中,京津冀地区的平均增温速率最高,达到0.32℃/10年,近60年京津冀地区35°C及以上高温日数平均为9.5天/年,并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长三角地区高温日数增加率最高,达到1.3天/10年。

2021年广东高温初始日比常年偏早12天,高温热浪影响下,城市电力系统也面临巨大压力。《报告》显示,广东省自1961-2019年间,高温热浪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尤其是35℃以上高温日数明显增加。

图1 京津冀(a)、长三角(b)、广东省(c)35摄氏度以上高温日数历年变化

除高温热浪灾害外,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区域同样面临严峻的暴雨灾害。《报告》显示,近60年来,长三角地区和广东省极端降水(暴雨日数和暴雨过程发生频次)均呈波动增加趋势。

大城市区域气候风险较高,中小城市脆弱性不容忽视

随着高温热浪和极端强降水威胁不断上升,人口与经济高度集中的中国主要城市群正面临更严峻的气候变化风险。气候灾害风险的升高不仅取决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致灾危险性的特征,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市政设施等承灾体的暴露度和面对灾害的脆弱性亦同样重要。有鉴于此, 需要加快开展因时因地的气候风险评估,并制定本土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针对城市人口、经济高集中度、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城市区域扩张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等社会经济和环境特征,《报告》以IPCC风险框架(灾害—暴露度—脆弱性)为基础选取了城市气候风险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标,构建城市气候风险分析框架,从而对三个研究区域暴雨灾害和高温灾害进行了综合评估。

图2 城市气候风险评估框架

评估结果显示,2000至2017年,三个区域的气候变化风险指数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京津冀地区高温灾害高风险区集中在北京及天津地区,该地区多为大城市地区,人口稠密,夏季高温过程时有发生,较容易受高温灾害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人口高度稠密的长江口附近城市群是高温风险指数和暴雨灾害指数较高区域,但是江苏省北部,安徽省西部等区域风险指数升高趋势明显。

广东省高温热浪高风险区位于非沿海区,以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等地方风险性最高。广东省极端降水高风险区和区域内城市群核心区高度重叠,并且其风险指数仍在不断升高。

图3 广东省高温风险等级空间分布

“对中国主要城市集群的气候变化风险分析揭示了,风险不仅集中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一线和二线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区域的气候变化风险也在快速上升。”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报告的主要作者任玉玉说,“本已匮乏的财政资金,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人口流动导致的老龄人口等脆弱人群比重上升——这都将导致这些区域脆弱性增加,成为气候变化影响的高风险区。”

灾害影响或继续增加,亟需系统性方案应对未来风险

《报告》对RCP4.5情境下,三个研究区域在21世纪末高温和暴雨灾害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研究区域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呈一致升高趋势,升温最高均将达到2℃左右,并且夏季日数显著增加;同时,极端强降水可能成为影响三个区域城市安全的重要气象灾害。

对中国主要城市集群的气候变化风险分析以及本世纪末城市区域气候灾害趋势预测均揭示出,未来城市区域将面临更为严峻气候风险。对此,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刘君言表示:“重塑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增强城市系统对特定风险的管理能力,更需要系统性的变革,整合应对气候风险,解决结构性积弊,推进经济繁荣,保障社会福祉等多项议程的协同发展。”

为促进中国城市区域应对系统性风险挑战,《报告》建议相关部门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整合各部门数据,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构建系统性风险评估框架,打通科学与政策接口;

二是加强国家层面政策框架的灵活性和指导性,加速推进气候风险评估和适应的本地化进程;

三是加强城市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工作协同,统筹各部门工作条线,完善治理机制;

四是提升认知,凝聚共识,建立开放、多元、包容的合作机制。

报告全文下载

《与“洪”共存—— 中国主要城市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未来情景预测》

气候风险指数数据集请点击链接

媒体联络

韦毅,绿色和平传播主任,15221998207,wei.yi@greenpeace.org

相关阅读

25
2024.04

绿色地方债千亿市场规模潜力有待释放

2024年4月25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类市政债券:基础设施投资新动能》(下称“报告”)。报告发现,虽然绿色属性与市政债的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有超8千亿规模的地方债具有发行绿色债券潜力,可以有效弥补气候投融资和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缺口。报告还对多个国内外绿色和可持 […]

08
2024.04

绿色转型金融观察 | 中国气候投融资试点进展

本文旨在梳理当前中国气候同融资试点进展和相关案例经验,为有关部门和行业提供参考。

08
2024.04

绿色和平×局部气候调查组 | 工作究竟在哪里找?

绿色和平与局部气候调查组采访了几位就职于绿色产业的年轻人,并结合他们的经历与思考,创作了这样一个虚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