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节气的时差”凸显农户气候脆弱性,提升韧性需多元主体参与

2025年4月16日

农业生产对于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传统小农户的家庭生计,还会冲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安全生产与可持续经营,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5年4月16日,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与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节气的时差:多元农户经营主体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策略案例研究》报告,聚焦陕西、重庆、河北三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种植区,深入调研了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系统分析了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报告分析认为,当前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仍以减灾响应为主,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气候适应规划。传统小农户在能力范围内可采取的适应措施有限,部分小农户通过生计转型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与此同时,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设施与生产工具易暴露于极端天气之下,其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更具系统性传导特征,气候适应能力亟待提升。

重庆市雾江区双林镇,专业合作社梨园内的梨树出现二次开花的现象。这些看似无害的花朵影响梨树来年的产量锐减。气温、降水的变化,树龄、施肥量都可能导致梨树二次开花 ©️邹璧宇 / Greenpeace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双重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在过去两千多年间指导着农业生产活动。然而,气候变化已经让传统节气产生“时差”。

研究团队在陕西省渭塬市(化名)、重庆市雾江区(化名)、河北省千山县(化名)调研发现,三地均有平均气温上升、降水模式改变、极端天气事件趋多趋重等特征,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例如重庆雾江区农户种植的梨树出现秋季二次开花,影响次年产量;渭塬市近年来气温年际波动增大、冷热害频发,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一方面,虽然农户凭借农业生产经验对季节更迭、气温升降、降水多寡等自然现象有敏锐的洞察,可以调整作物结构、灵活安排农事活动。但由于对于气候变化趋势及影响缺乏科学认知,且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和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往往难以形成有前瞻性的气候适应体系。

另一方面,由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损毁农业基础设施,导致农户的种植和经营活动受到长期影响。例如河北千山县某综合性生态园在2021至2023年连续遭遇夏季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和景观设施严重损毁。漫长的修复周期叠加高昂成本,导致园区经营业绩下滑,用工需求减少,土地流转租金支付困难,造成长期传导效应。

陕西省咸阳市渭塬市的农户果园中。彬州苹果的种植历史有近百年,是当地支柱产业,70%以上的农户均参与种植。 ©️邹璧宇 / Greenpeace

传统小农户需要个体、集体、制度层面的支持

研究认为,以小农户为主的传统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具有高度依赖个体资源、短期调整为主、集体行动受限以及制度支持不稳定等特点,适应效果参差不齐。

河北千山县的传统小农户大多为留村老年人口,只能在能力范围内采取非常有限的措施尽力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拥有水井、车辆和劳动力的农户可以利用资源和工具缓解春旱导致种植时节推迟的不利影响,或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适当进行灌溉。资源和工具不足的农户,则只能选择减少种植面积或放弃耕种,干旱和灌溉困难是该村2000年以后不再种植小麦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有部分小农户尝试采取成本可控的增量适应措施,或通过生计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渭塬市的部分苹果种植农户,面对近年来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他们通过增加施肥、打药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但过度依赖这类措施既增加了应对成本,也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另一部分苹果种植农户基于成本收益的理性权衡之后开始增加玉米种植面积,转向多样化种植。

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资深研究员李朝表示:“坚守土地的小农户往往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农村社区的互助、政策的扶持将显著减轻其面对气候风险的压力。小农户在气候变化面前势单力薄,需要个体、集体、制度层面的支持。”

露天种植在山坡上的樱桃树,每三棵安装了一台电动防雹网,在冰雹来袭或雨水过多时,防雹网通过电控开关打开,覆盖在樱桃树上,平时则是收紧状态,保证樱桃树更多日照 ©️邹璧宇 / Greenpeace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气候脆弱性与适应潜力

重庆雾江区某村以发展文旅融合的都市农业而闻名。然而,近年来高温干旱、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对当地特色产业造成显著影响。2022年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导致猕猴桃亏损比较严重,原承包经营者放弃管理,并交由合作社经营并重新修缮果园。

报告主要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刘杰表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通常建设投资较高,作物的商品价值也较高,当极端天气的影响超出其承担能力后,造成的高昂经济损失影响经营者的信心。

报告认为,面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规模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推广规划型适应性技术方面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当地气候变化趋势和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具有长期性的趋利适应规划,并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互助机制,灵活调配资源,提升应灾能力。

例如重庆雾江区某村在前瞻性政策规划引领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并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标准,构建起了一套完整而高效的生态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韧性。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翠冠梨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丰厚回报。

河北千山县八沟村的施工队正加紧修整河道与河堤,近些年河北夏季的雨量增多,重整河道能增强排涝防涝的能力 ©️邹璧宇 / Greenpeace

多重举措提升三农领域气候韧性

报告建议,第一,政策制定者与学界需加强农业生产敏感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模拟未来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强度,联合气象学、农学、生态学研究团队,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农业产业、作物物候以及病虫害传播的影响链,为长期气候适应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第二,从农户农业生产实践出发,将长期规划适应与农村社区本土文化、地方性知识融合,将本地化的农事建议传递给农户,并向科研机构反馈农户需求,以帮助农户更充分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第三,农村基层应对气候变化理念应进一步从“防灾减灾”向“气候韧性建设”转型。应充分考虑农户所处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环境、气候变化趋势、主要作物类型和属性、掌握的生产资源和生产经营模式等,提供差异化的适应措施建议,采取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前瞻性适应规划,综合提升气候适应能力。

第四,有效的气候韧性建设,需超越“政府动员—群众响应”的单向模式,将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和本土知识相结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动力,共同编织韧性之网,培育社会系统应对气候不确定性的能力。

特别提示: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报告中的受访者姓名与地名均为化名。

点击查看报告《节气的时差:多元农户经营主体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策略案例研究》

媒体联系:王宇宁 yuwang@greenpeace.org

相关阅读

17
2025.04

当所有车都用电,网约车凭什么保持减碳优势?

出租网约车的电动化是交通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空驶率可能会抵消电动化带来的减碳“福利”。

09
2025.04

聚焦碳足迹:新法规下中国车企如何保持全球竞争力?|零碳交通专家谈②

绿色出海,中国车企应优先思考并协调应对哪些问题?

02
2025.04

布局电动化、提升运输效率,快递业减碳潜力有多大?

绿色和平与同济大学联合发布《快递行业电动化转型与运输效率优化的减排潜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