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正式重启将满一周年之际,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碳中和国际研究院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联合发布报告《减碳绿途:通向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之路》(下文简称《报告》)。该《报告》回顾了2005年以来中国在国际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国内碳交易试点中积累的经验,并分析了中国当前林业碳汇交易的切实问题与挑战。《报告》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坚持“科学有序开发林业碳汇”的慎重策略,加强预防和监管不规范的开发行为;企业应坚持优先自身减排,而高质量林业碳汇抵销行为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中国是全球最早参与林业碳汇交易的国家,自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时期起,中国在国际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国内碳交易试点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经历过诸多的挑战。 其中,林业碳汇项目的不规范开发、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第三方审核机构参与不足等问题,都曾经困扰过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有序发展。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2021年7月启动上线,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023年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公布,在方法学、第三方审定与核查规则等从制度上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重启的CCER充分吸取了上一阶段林业碳汇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科学有序开发林业碳汇的顶层设计逐渐成形”,绿色和平森林与海洋资深项目经理潘文婧表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地方林业碳汇试点正在大量涌现,各种签署林业碳汇开发协议、锁定林地的运作开始盛行,林业碳票、司法碳汇等尝试层出不穷,部分地区和企业的林业碳汇开发热度明显高于市场有效需求,如果缺乏有效监管,极有可能导致不规范开发与交易的再次发生,造成林业碳汇的劣币驱逐良币。”
报告总结,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依然存在概念混淆、政策误读、林地权属不清、数据质量低、第三方审核机构能力不足等挑战。为了推动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报告》建议:
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引导林业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合理定位,坚持能源结构转型优先,林业碳汇抵销为辅。严格规范、监管与碳排放权交易相挂钩的林业碳汇交易。
第三方审核机构应严把质量关,并加强对林业碳汇审定核查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确保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企业应优先自身减排,对于减无可减的剩余部分排放,才可选择高质量的林业碳信用作为碳中和的辅助手段,并向市场和公众披露林业碳汇的用途和相关数据。
“恢复、增强、充分发挥森林的各项生态功能,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减排协同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碳中和国际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张立教授表示,“高质量林业碳汇项目除了需要经过严格监管、科学测算,还要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点击这里查看报告原文。
媒体联系
张安琪 绿色和平传播主任
邮箱:anzhang@greenpeace.org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 北京办公室 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甲94号亮点文创园A座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