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主题为“多元合作,永续发展”的第二届亚洲公益论坛在海口开幕。绿色和平携手海南闻道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举办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元行动”分论坛。
“理解中国,连接全球,是绿色和平作为国际环保机构,在中国发挥的独特作用”,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在主论坛发言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两大危机,和其他紧迫的社会议题一样,应该是包括全球和本土公益机构的共同责任。”
在刚刚落幕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袁瑛在巴库现场见证了多边气候谈判进程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中遭遇的挑战和困难。袁瑛相信,国际和本土公益机构的合作,是推动多边气候谈判和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力量。
因此,袁瑛向在座公益机构代表以及参会伙伴,发出了“多元合作,永续发展”的邀请和倡议,并指出了三个具体行动方向。
气候变化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148家各类型公益机构认为“如何围绕气候变化建立相关话语体系”,以及“如何把气候变化与现有的业务与战略做融合”是最主要的挑战之一。
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院长黄浩明在分论坛致辞中提到:“中国社会组织现有88万,而气候变化在这些组织的话语体系中,还处于边缘”,他补充道,公益机构有使命去利用各自的专长,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中。
长期以来,绿色和平都在尝试打开并拓展气候变化这个话题的讨论空间,希望通过引入新的话题和研究工作,让更多参与者利益相关方加入行动中间来。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刘君言在主旨分享中指出:“气候变化更多的是一个视角。它会涵盖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当中,与所有事情都有密切关联,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如果没有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我们很难看到我们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变革的路径。”
因此,在第二届亚洲公益论坛上,绿色和平携手海南闻道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元行动”为题举办分论坛,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了“把气候变化作为视角”的探讨。
“在中国大陆开展20年的工作时间里,绿色和平秉持着全球思维本土行动的原则,与近40家合作伙伴开展项目合作”,分论坛主旨分享正式开始前,绿色和平运营与合规总监徐毛毛向各位合作伙伴表示感谢。从生态环境部到本土NGO,从高等院校到研究机构,徐毛毛强调,绿色和平始终相信合作的力量,同时期待与更多的伙伴携手,共同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联合承办分论坛的东道主,海南闻道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总干事任君恒向远道而来的嘉宾和观众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指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责任跟使命。闻道公益作为链接协作、共建共治的公益机构,希望与在中国大陆开展相关工作20余年的全球性知名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一起,联合社会多元力量以应对气候变化,同时推动在地伙伴的绿色领导力。”
把气候变化作为视角,看健康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弛,也是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正如她职位上的跨度,她的工作方向也是跨学科的——不仅要研究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还要通过算清楚“经济”上的账,去触动更多的利益相关方来共同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把气候变化作为视角,我们看见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张弛所在的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套策略,使政策制定、科学研究和公众意识之间互相促进,不断将国际上“气候+健康”视角,推广到区域化的应用,形成了针对不同人群的治理或适应策略。
把气候变化作为视角,看艺术设计和策展
景斯阳所任教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成立了“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这是全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类专业,以回应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生物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危机。
景斯阳认为,设计应该有四个转向,即从“以人为中心”转向“以生命为中心”,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超物为中心”,从“体验经济”转为“后碳经济”,从“为消费设计”转向“为危机设计”。
把气候变化作为视角,我们发现艺术、设计或策展,不一定要以人或艺术家为主角。它们可以成为一个公众的界面,帮助观众沿着物种或生态本位的脉络,去倾听环境危机的发声。
把气候变化作为视角,看海南发展
“海南岛很大,是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很小,陆域面积只有3.5万平方千米。” 海南大学院士工作站的丁翔教授亲历了海南建省30多年来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气象的众多改变。
基于在海南工作30多年的经验,丁翔教授分析了近10年来“百年不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摩羯”等对于海南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灾害性影响,解读了海南自贸港“三区一中心”发展战略中“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
“一路美丽到白沙”,丁翔教授还通过近10年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南渡江源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工作经历,分享了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原住居民社区“生态、生产、生活”的重大改变,和一系列“三生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把气候变化作为视角,我们意识到,秉持“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是以“生态立省“的海南自贸港得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圆桌对话环节,绿色和平文化与公众项目专家王珏,以一款名为《地球号!宇宙飞船》的气候主题桌游为引,与四位嘉宾继续挖掘更多气候变化视角下的可能性,探讨“民间机构如何联动推进气候行动”。
第二届亚洲公益论坛虽已闭幕,但关于气候行动的讨论不止。绿色和平期待继续成为国内外、不同群体间的连接和桥梁,启发更多视角,激发更多行动。
第二届“亚洲公益论坛”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海南省民政厅指导,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等单位主办。该论坛吸引了400名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公益机构以及24个国际机构的代表参加,旨在创造探讨交流亚洲公益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