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绿色和平携手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了“2024年,能源转型的故事还能怎么讲”媒体工作坊,与来自产业、学术、媒体的嘉宾学者一起探索能源转型议题报道的边界和维度,以下是本次工作坊一些精彩回顾。
为什么在能源转型的报道中鲜少看到公正转型的讨论?
分享嘉宾: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
源转型的加速,我们必须要考虑转型过程中是否带给我们自己足够公正的问题。”
© Yan Tu / Greenpeace
贾鹤鹏认为转型正义会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低碳进程是自上而下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是比较难以关注底层正义和呼声的。但当我们去讲能源转型、公正转型的时候,其实对于基层老百姓来讲他们经历过无数次转型,这一系列转型过程中都经历了各种各样公正的问题。关于解困式报道,贾鹤鹏认为解决方案不只是落在字面,它应该是生动的故事,是宏大叙事下个体的故事和经历。而绝大多数的问题是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来一回或者解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报道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通过合理呈现就能够在媒体报道中环环相扣。他表示,公正问题的本身可能主体就是能源系统的变迁。当能源转型、社会转型能够跟民生联系起来,通过加强对本地相关性的强调,公正转型的报道也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2023-2024围绕能源转型媒体报道的三大话题
分享嘉宾:绿色和平传播主任王昕楠
“当能源转型与环境气候目标、经济转型、企业发展和安全秩序交织在一起时,事件的复杂性随之增加。”
© Yan Tu / Greenpeace
王昕楠分享了一项关于能源转型议题的媒体观察研究。通过收集分析2023年到2024年4月中文媒体上对于能源转型话题的4607篇报道,关于能源转型的媒体讨论可以被分为三大类。一是对能源安全的再强调。在此话题下,媒体广泛关注能源转型与安全的交互关系,电网的系统灵活性问题,以及极端天气对电力系统的冲击。与此同时,媒体上对于安全、秩序的强调正在逐步延伸,能源安全已经不再局限于电力系统的保供,而是延伸到能源自立、供应链产业链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等话题。二是国际竞争与合作。在新能源产业全球拓展中,媒体聚焦于绿色贸易壁垒、碳足迹以及供应链竞争等问题,尤其指出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合作特别是在开拓新兴市场的意义上,被频繁提及。三是技术路线之争。这类主题围绕可再生能源、煤电、和储能技术的报道而展开,报道集中在能源转型的必要性、市场机制改革以及不同区域的能源消纳难题,其中在煤电的报道中,对于煤电自身的环境影响则逐渐淡出讨论。
分布式光伏到发展拐点了吗?
分享嘉宾: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
“分布式光伏作为一种能触达全民的能源类型是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发展,尽管分布式光伏装机量显著增加,但行业正在面临瓶颈,亟需创新。”
© Yan Tu / Greenpeace
张晓斌在工作坊上对分布式光伏行业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电网系统提出的“四可”原则(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后,分布式能源管理正在迎来转折。随着今年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的优化完善,保障性收购电量和市场交易电量并存的新模式使电力行业开始重视光伏的电力属性,而不仅仅是作为投资回报。因此,当前分布式光伏市场主要面临来自经济模型不确定和政策变化的双重压力,企业的投资模式现在更多地转向EPC(仅施工)模式以规避风险。储能是解决分布式光伏消纳问题的一种未来方向。然而,目前用户储能策略主要基于峰谷套利,这一策略在市场变化中显示出其脆弱性。因此,他强调未来的系统解决方案需要将光伏和储能结合考虑,而非孤立设计。在政策方面,新政策的出台将重新定义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转变为政府指导价与市场价相结合的模式,这一变革对行业的冲击不可忽视。对于未来分布式电源的发展,张会长呼吁行业关注“用电”,从需求倒推供给的模式布局光储的分配,分布式光伏除了发挥乡村振兴的角色以外,也应充分探索如何在城市负荷端开拓未来的蓝海市场,以充分发挥分布式光伏作为电力的功能属性,从而保障未来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德国能源转型的一手观察-以社会公正能源转型为例
分享嘉宾: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王宗祎
“德国的能源转型虽然不能完全复制于中国,但其在转型过程中的各方沟通、协调与公众参与的经验是很有启发性的。”
© Yan Tu / Greenpeace王宗祎在分享中以其在德国的一手观察为基础,对能源转型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德国的能源转型虽然不能完全复制于中国,但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两国在资源禀赋及煤炭依赖上的相似性。从能源结构来看,德国已成功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提高到50%以上,这为其2030年65%减排目标和2045年气候中和目标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在德国电力行业,他们已显现出明确实现这些目标的希望。公正转型是德国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概念。德国成立“增长,结构改变和就业委员会”来推动德国退煤进程去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措施。这其中不仅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煤炭的退出,还包括如何确保原先以煤炭为经济支柱的社区和工人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不受负面影响。此外,民意调查也是德国政府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需求的重要方式。通过民意调查可以发现,即便是能源危机时期,德国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度并未下降,反而提升。德国民众普遍认为政府需要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方面采取更多行动。这突显出政府在政策交流和社会动员中的重要角色。如何将这些复杂政策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进行转化是德国在目前面临的挑战。他表示,尽管德国的转型实践在经济体量和实操层面对中国的直接借鉴意义有限,但其在转型过程中的各方沟通、协调与公众参与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学习。
为什么关于可再生能源消纳、负电价的话题可以破圈?
分享嘉宾:《能源》杂志副主编武魏楠
“好的媒体报道是聚焦的,从微观视角去谈宏观问题是最好的。”
© Yan Tu / Greenpeace
武魏楠结合自身多年报道经验,详细探讨了能源转型在媒体报道中的多个关键维度,他表示自2020年以来,当气候与能源转型的话题连接越来越紧密。他分享了五个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交叉议题中的焦点话题。一是电网投资。电网在未来的能源系统甚至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将愈加重要。二是极端情况下的电力供给和价格波动。一方面,媒体比较关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过程中大家真正价格承受的变化;另一方面,极端情况下电力供给和价格变动是为大众所关注的信息。三是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机会。这个话题和钱相关,特别是在我们遭遇电力短缺的时候大家想着有什么商业机会和核心技术能带来影响和变化,这个时候和钱相关的话题会更有关注度。四是碳相关的话题。现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过程中碳相关的信息越来越被重视,未来碳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容,碳税也好,碳价也好,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营收。五是大公司的摇摆,特别是跨国企业面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在减碳进程中出现的调整和放缓。
此外回顾过去两年碳中和、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负电价等话题都出现了破圈讨论,这些话题涉及的相关方多、能够讨论切入的维多多样,因此也得到了不同类型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结合近期热点话题,在小组讨论环节,大家从新能源入市、迎峰度夏保供、欧盟反补贴调查和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中任选其一,开展一次深度报道选题策划。
© Yan Tu / Greenpeace
在这场关于能源转型的媒体工作坊中,参与者共同探索将复杂的能源议题转化为一篇优秀新闻报道的实践。
© Yan Tu / Greenpeace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高雨禾表示,近期一系列围绕“双碳”的一揽子政策纷纷出台,从《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的体系工作方案》,到《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绿色转型的意见》,能源转型的议题不仅是能源电力行业同仁们关注的焦点,也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随着能源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绿色和平将持续探索媒体报道的边界和形式,从多元维度和创新视角呈现更加全面、客观的能源转型图景,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深刻理解能源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并共同探索能源转型的有效路径。
媒体联络
王昕楠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传播主任
xwang@greenpe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