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财新COP28专访:COP28进入全球减排“深水区”

2023年12月12日

专访媒体:财新记者 杨玉琪 发自阿联酋迪拜

专访对象: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 袁瑛

Kerstin Opfer, Germanwatch, Dr Oulie Keita, Greenpeace Africa, Lorraine Chiponda, Don’t Gas Africa and Patrick Greenfield, Guardian (ltr) at the Africa Side Event, COP28

当地时间12月9日,由不同肤色参会者组成的游行队伍高举各类标语穿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会场,敦促气候行动。谈判场内,多数会议室大门紧闭,进出的各国代表步履匆匆。

  担负全球盘点(GST)、推进损失与损害基金和全球适应目标(GGA)等任务的COP28行已过半,不同议程进度不一。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能源转型受到广泛关注,成为GST中各方争议焦点;损损基金首日达成共识后,陆续收入各国注资;全球适应目标进展微弱。会议在12月5日和8日相继公布两版GST草案,列出各方对减缓、适应、资金等议题的主要分歧,交由第二周部长会议分头磋商。

  长期跟踪全球气候谈判工作的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表示,全球第一次盘点首次出现“化石能源逐步淘汰”的表述,全球减排行动进入能源“深水区”。虽然各方目前对此争议颇高,但全球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逐步替代和淘汰化石能源的共识已经体现。

  能源转型一揽子计划中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部分,则与场外和会议前的承诺呼应。草案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和平均能效水平年增长率分别提高至2022年3倍和2倍水平。3倍可再生能源目标,也出现在11月中美联合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下称《阳光之乡声明》)中。12月2日起,120多个国家场外签署《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效倡议》(下称《倡议》),也作出3倍可再生能源和2倍能效承诺。 “这也是继G20和中美声明之后,全球主要国家进一步确定了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的雄心。”袁瑛说。

  全球适应相较于减缓工作一直被认为进展较慢。《巴黎协定》要求设立的全球适应目标迟迟未落实,COP26决定设立“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全球适应目标计划”及工作组,讨论如何设立GGA,按计划将在本次COP通过决议,但尚未有实质进展。袁瑛指出,适应议程在第一周获得关注较少,第二周在损损已有成果、GST谈判持续的情况下,或许会有一定进展。

  以下是财新和袁瑛的对话。

More than 65 activists at COP28 held up yellow balloons illuminated by hand lights to spell out the word ‘Yalla!’, the Arabic word meaning “come on!”, symbolising the urgent call for action.

能源方案争议

  财新:到现在为止,谈判内外收获了哪些成果?

  袁瑛:这次气候谈判的进程有点像坐过山车。在大会开幕第一天,损失与损害基金得到了落实,这是个非常大的惊喜。之前还在讨论今年可能损失与损害资金的落实是一个谈判的难点,因为到最后第五次过渡委员会会议还没有就资金的落实达成一致意见。所以在COP28开始之前,我们的最差预期是可能要在这次大会上会花点时间重新再谈损损资金。结果第一天就通过了,在主席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纷纷作出注资承诺,现在资金总额应该已超过7亿美金了。我理解,在这个初步注资基础上,未来还会持续增加。

  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到它跟目前已造成的损失与损害差距还很大。来自美国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气候变化已造成的损失与损害已高达1.5万亿美金;现在的7亿美金还远远不够。

  第二个好消息是关于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目前已经有超过120个国家签署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效协议》,承诺到2030年前在2022年基础上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容量增至3倍,能效增至2倍,这其实进一步确定了全球承诺提升可再生能源的雄心。中美在《阳光之乡声明》中也已经表达了对了3倍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目标的支持。120多个国家加上中美,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进展。

  第三可能要回到这周关注的一个重点,第一次全球盘点首次把“化石能源逐步淘汰”的措辞放在了文案里面。联合国9月发的《全球盘点技术对话综合报告》提到,与2010年做出的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3.7-4.8摄氏度的预测相比,如今基于现有减排举措预计的升温幅度为2.4-2.6摄氏度。但距离《巴黎协定》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甚至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仍有非常大的差距。全球盘点会强调目前行动与目标的差距,帮助各国制定2025年的下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现在正在谈的、即将出炉的全球盘点文本包含化石能源的逐步替代和淘汰,这个进展我觉得是有历史意义的。目前的文本里有很多选项,所表达的雄心程度也不一,有待这两天缔约方的进一步磋商和达成共识。

  当然,气候大会现场也有一些颇具戏剧性的场面。比如大会第一周,有外媒披露了COP28主席贾比尔(Sultan Al Jaber)此前的一段视频,提及淘汰化石能源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引起了很多缔约方、环保组织和在场众多气候工作者的气愤。在国际能源署(IEA)的2050年净零目标情景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都强调了化石能源消费和生产逐步下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贾比尔的此番言论,也加剧了此前媒体和环境组织对于主席国和主席油气背景的质疑。

  此外,上周OPEC秘书长提出伊朗、阿联酋等OPEC会员国应抵制全球盘点中关于淘汰化石能源的表述,是来自化石能源集团的干涉。这些都构成了COP28期间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Civil society groups, NGOs, and grassroots organisations march for climate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during a Global Day of Action inside the COP28 venue in Dubai, UAE.

  财新:中国尚未加入《全球可再生能源与能效倡议》,但在《阳光之乡声明》中承诺了3倍可再生能源。怎么理解?

  袁瑛:中美在《阳光之乡声明》里已经承诺: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3倍,加不加入《倡议》不影响中国已经在COP28前的明确表态。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能源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以及超过14亿千瓦,风电和光伏装机累计超9亿千瓦。到2030年,风电光伏等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24亿千瓦甚至更多应该没有问题。另一方面,我觉得中国还有很多内生动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都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东部大省绿色产业的投资也是本地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一起,发展绿色产业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个重要的动力。

  财新:目前对于全球第一次盘点的文案各方争议还是比较大,您认为对于各个缔约方来说,如何才能达成共识?

  袁瑛:是啊,这就是多边气候谈判进程,大家把所有选项放在桌面上,寻求各方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目前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和淘汰是非常焦灼的议题,不管方案怎么折中,我们的目标都是要努力接近最佳减排路径,同时要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国情、公正转型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等要素。

  财新:我留意到,当媒体质疑阿联酋对化石能源态度时,它往往会以出资额证明自己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作为主席国,阿联酋在化石能源问题上态度如何?

  袁瑛:不能二元对立地看问题。实事求是来说,主席国率先拿出1亿美金投入损失与损害资金的篮子——原本这笔钱更多被认为应该由发达国家先出,发展中国家则基于自愿贡献的原则。阿联酋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高,但归其根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率先出资展现了主席国的诚意,我们应该表示鼓励。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阿联酋作为大油气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排名占居全球第六。我也非常希望,阿联酋作为本届气候大会的主席国,尊重多边气候进程的程序,公开、透明和公正地发挥领导力,在本次COP上推动一个具有雄心的气候决议,尤其是针对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和淘汰。

More than 65 activists at COP28 held up yellow balloons illuminated by hand lights to spell out the word ‘Yalla!’, the Arabic word meaning “come on!”, symbolising the urgent call for action. Banner from the Artivist Network.

落后于气候危机的行动

  财新:除了能源议题,有没有一些议题受到的关注还比较少?又有哪些议题各方已经有较高的一致性?

  袁瑛:我觉得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迅速通过彰显了各国对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紧迫性和优先级的清晰认识,发达国家需要通过大量投资和注资帮助欠发达国家、脆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已经造成的损失与损害,这也是一个各方的共识。

  气候资金和全球适应目标可能是需要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推进的两项议题。发达国家2009年承诺了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少于1千亿美元的资助,这一承诺的时间线目前也延长到2025年。关于千亿美元气候资金和2025年后的长期资金目标目前在本届COP也有所讨论,包括新的钱从哪儿来?新的机制是什么?未来是不是需要对金融安排进行重构或者改革?这些都是目前还在谈的。

  全球适应问题上周谈的不多,这周可能会有进展。《巴黎协定》要求设立全球适应目标,去年提出一些概念性的技术框架,但如何将国家层面的概念、数据、方法和指标融入全球适应治理体系,仍缺少系统方案设计,以及适应资金的缺乏,都阻碍了全球适应目标的谈判取得进一步进展。

  财新:损失损害资金和适应资金是什么关系?

  袁瑛:损失损害指向了那些“无法去适应、会造成永久性损失”的气候变化影响,可以说如果全球气候适应工作做的不够及时和足够,那么就会带来更多的损失损害。目前在联合国气候公约进程中,损失损害依然作为适应工作框架的一部分,当然也因此很多环保组织作为观察员也提出了“额外性”的质疑,即目前各国拿出的损失损害资金是不是原本属于本应投入到全球适应资金的钱,而不是额外的投入。

  财新:大会首日各国对损损注资中,美国因相对较少的1700余万美元出资额受到争议。你怎么看?

  袁瑛:这个数字的确太少,不论是按照总数还是人均国民收入来说,更不用说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之一,以及贡献了大部分的历史排放。由于损失与损害基金中目前的注资较实际造成的损失来说还远远不够,非常需要强烈呼吁像美国这样的富裕发达国家带头注资。这里还有一层很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一行为能够增进全球南北方国家间的信任,信任建立之后才能继续推进谈判中包括化石能源在内的许多议题的推进。发达国家需要在损失与损害基金、长期气候资金以及适应资金等资金问题上拿出足够的诚意,才能弥合分歧,促进共识的达成。

  财新:COP28的谈判产出和节奏,是否达到预期?

  袁瑛:衡量所谓的“预期”永远都要回到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上,人类的行动始终太慢,过去十年又是创历史记录最热的十年,在目前全球变暖的程度下,有五个主要的系统已经面临跨越“临界点”的风险,分别是格林兰地区的冰盖、南极洲西部的冰盖、温水珊瑚礁、北大西洋副极地地区的环流和永冻土地区。气候大会的谈判是在多边治理体系下的磋商,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达成全球共识。可能大家很开心看到损失与损害基金仅一年时间就有所注资,但其实在全球多边气候进程中,从上世纪90年代小岛屿国家就开始谈损失与损害赔偿了。直到去年沙姆沙伊赫气候大会各方才明确了机制,今年开始进入实施。可能等到那些气候脆弱地区受到损失损害的社区和居民拿到这笔钱,还要等上1-2年,这已经很慢了。

  最后回到本次气候大会的一句口号吧: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窗口正在流失,现在马上,立刻行动。


媒体联络:

蔡元慧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传播经理

cai.yuanhui@greenpeace.org

相关阅读

30
2024.09

我们把一场气候危机搬进剧场,接下来……

我们希望这台戏剧成为一个工具,帮助更多人与那些和自己身份不同的人建立连接,并开始思考:面对气候危机,我的角色是什么?我又能做点儿什么?

30
2024.09

重塑气候变化话语,共创气候行动联结丨气候叙事工作坊回顾

绿色和平和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共同发起了“气候灾难下的民间力量” 系列工作坊,集合地方社群、环保组织和媒体工作者,通过建设知识分享和资源交流的平台,提升极端天气事件响应能力和气候传播能力,为公众参与气候行动提供新的路径和方向。 作为“气候灾难下的民间力量” 系列工作坊的第二场,于9月20日举办的气候叙事工作坊,再次邀请地方NGO伙伴、媒体和内容生产者们聚集在杭州,一起思考我们每个人和气候变化的关联,共同创造更具希望、可以赋能行动的气候叙事,为引导更多公众参与气候行动建设积极的话语基础。

26
2024.09

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马兹·克里斯滕森谈中国之行的感受

通过行动、动员周围的人,才能解决地方环境问题,进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