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新京报COP28专访:力推低碳转型,中国被期待发挥更强领导力

专访媒体: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专访对象: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

11月30日,号称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迪拜开幕。全球盘点、损损机制、甲烷治理、能源转型等议题都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次气候大会召开之际,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连线采访了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袁瑛表示,本次气候大会被各方寄予厚望,并展现出包容的风格,期待各方能搁置争议,推动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

关注迪拜:8万人参会,三大议题值得期待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你已经连续参加多次联合国气候大会,这一次的规模和议题都将突破以往。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袁瑛:作为正式的NGO观察员,我和我的同事们会参与到每一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现场。今年大会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自1995年在柏林举办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以来,参与人数规模最大的一次,已超过10万人注册参会,8万人参会。

此外,本次大会还有三大关键议题期待在未来两周有所进展和突破:首先,在大会的第一周,各缔约方代表团在高级别会议上需要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进行第一次全球盘点,盘点的结果不仅仅指向全球各国就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做了哪些行动,还要凸显这些行动带来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差距,而这一结果将直接影响全球各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的制定

其次,就是损失损害资金的落实。大会开幕第一天,谈判场内已经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包括阿联酋主席国、德国等在内的发达国家已经承诺了总额近4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资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为他们在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中遭受的损失和损害提供资金支持。接下来是否有更多的国家加入资助,并就资金的管理等达成进一步的共识,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下。

最后,化石能源淘汰的问题也是本次气候大会的热议话题。地缘政治冲突和各国国内政治的变动和影响,正在挑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多边气候进程。能源转型议题是否可以突破重重困难、各国是否可以就淘汰化石能源的决定达成共识,也将成为今年气候谈判的难点。

作为长期关注气候谈判进程的NGO观察员,我们目睹了多边气候进程的每一小步都凝聚了全球诸多气候工作者的心血,我真心希望全球的政治领袖能够在COP28往前一步,共同推动和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落实行动。

直击现场:蓝绿分区,应对气候危机凝聚起更多力量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从你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与以往的气候大会相比,今年会议有哪些亮点?

袁瑛:联合国气候大会,是每年能够让各相关方推动落实国际气候治理的最重要窗口。气候大会在组织上有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安排,就是把会场设置为蓝区和绿区。其中,蓝区是由联合国管理的谈判场所,是各国代表开会协商和非正式磋商的地方;绿区由时任主席国政府进行管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界、青少年、非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等,提供了一个在全球聚光灯下表达自己的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的会场设置充分说明,应对气候危机不仅仅是政府之间的工作,所有企业组织和普通民众都是参与者和行动者。

每年的气候大会,也是主席国展示自己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举措的重要窗口。今年的气候大会在迪拜的世博城,地方足够大,可以容纳已经接近10万人的注册参会人员。世博城内设施齐全,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箱、环保餐具、电动交通工具等环境友好的设施。

此外作为参会代表团,各国在自己的 “国家角”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应对气候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借此介绍本国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和人文科技等等。例如此次COP28的中国角,不仅每天有各种气候议题的讨论和发布,也有茶艺、书法等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展示,吸引各国代表和气候工作者前来参观。

中国力量:被期待发挥更强的领导力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虽然是排放大国,但同时也是坚决走“双碳”路径的经济体。中国目前的低碳发展水平如何,今后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

袁瑛:自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来,我们看到中国的低碳转型进程正在稳步推进,能源、交通等关键部门的减排目标也在不断细化和落实,风电光伏、电动汽车、储能等产业技术都迎来跨越式发展。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们碳排强度比较2005年下降超过51%,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历史性超过煤电。

作为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在能源转型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其中,风电装机突破4亿千瓦,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我们可以预测,在2030年前突破24亿千瓦甚至更高的风电和光伏装机,对于中国来说是可能的。更具有雄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也将让中国尽早实现电力行业的排放达峰。

从交通部门的脱碳进程来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31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25.6%,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达36%。同比全球交通部门的电动化进程,这一成绩尤为突出。

在中国领跑全球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在低碳转型方面面临的挑战。在面对能源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双碳”等多重目标时,中国电力系统也出现了可再生能源大幅增长和煤电装机审批加速并行的情况。可再生能源和煤电的博弈,将决定中国电力部门的碳排放能否尽早达峰。

我们理解,2022年至今新增的核准煤电项目,主要是为了应对电力供需紧张的情况。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愈加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一定程度上挑战着电力稳定,电力安全保供也成了地方省份的优先级。煤电在电力系统的定位应保持在支持性和调节性电源这个角色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不应仅仅着眼于供应侧增加煤电装机,而应该从中国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寻找根本解决方案。

中国目前推动低碳转型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逐渐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力和决策力,不仅提出“双碳”目标,还在2021年提出不再新增海外煤电项目,这些举措展示了中国低碳转型的决心和政治意愿,在全球广受欢迎。也正因此,在COP28这样的气候谈判场内,中国也被期待发挥更强的领导力,就推动多边谈判进程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影响,洪涝灾害、高温、干旱和森林山火等极端天气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敲响了击破的警钟。无疑,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

美好期待:搁置争议,共迎“巴黎时刻”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我们发现虽然全球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气候趋势依旧在加剧,全球的气候行动将会向怎样的方向前进?

袁瑛:近年来,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在强度和频率上不断增加,包括中国在内洪水、高温、山火等极端灾害事件让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的认知在不断提升,媒体舆论的关注也在逐年升温,并对于这些极端天气背后的气候升温归因有了更清楚和深刻的认知。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能看到过去几年的气候谈判有一些相应的变化,包括气候适应问题的重要性在加大,这不仅包括全球适应目标的提出和加大适应工作的资金,也包括气候脆弱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影响,这些脆弱国家更加强调了损失和损害赔偿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将持续成为未来很长时间全球气候行动关注的焦点。

尽管在近年来,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导致地缘冲突加剧,面对种种不确定性,能源转型受到能源安全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而变得困难,但我们仍然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各国的协同合作,尤其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等重要问题上需要达成高度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凝聚了全球政治家和气候从业者的心血和汗水,我从2009年开始关注联合国气候大会,衷心希望各缔约方能够尽快落实搁置多时的议题,迎来更多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巴黎时刻”。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相关阅读

25
2024.04

绿色地方债千亿市场规模潜力有待释放

2024年4月25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类市政债券:基础设施投资新动能》(下称“报告”)。报告发现,虽然绿色属性与市政债的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有超8千亿规模的地方债具有发行绿色债券潜力,可以有效弥补气候投融资和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缺口。报告还对多个国内外绿色和可持 […]

08
2024.04

绿色转型金融观察 | 中国气候投融资试点进展

本文旨在梳理当前中国气候同融资试点进展和相关案例经验,为有关部门和行业提供参考。

08
2024.04

绿色和平×局部气候调查组 | 工作究竟在哪里找?

绿色和平与局部气候调查组采访了几位就职于绿色产业的年轻人,并结合他们的经历与思考,创作了这样一个虚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