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限塑令2.0:重源头,分场景,有序推进,以及关于“可降解塑料”的新挑战

2020年3月13日

2020年才过去一两个月,但它已经注定将是被我们牢牢记住的一个年份。除了令所有人焦心的新冠肺炎疫情,事实上,今年是中国“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关之年,在环保领域也有一系列的中期大政蓄势待发,比如一份1月19日发布的,意在扭转中国塑料污染现状的新版“限塑令”。

图 | Unsplash

这可不只是绿和君和身边热心环保的朋友们期盼的未来,而是一纸明文,写进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里。

限塑十一年,时逢新挑战

你一定还记得十一年前的限塑令吧?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超市购物时塑料袋需要额外收费,自此掀起了自带帆布袋的风潮……但初版限塑令的实施效果只能说是喜忧参半,一些小的超市、菜市场和餐厅还在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更引人关注的是,这十年来电商和外卖等新兴互联网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生活虽然便(lan)利(duo)了许多,但一次性的快递和餐具包装带来了巨大的塑料垃圾增量,给环境带去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2019年,外卖平台一家的日订单量就超过3000万个。之前绿色和平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单外卖中平均包含3.27个一次性塑料餐具。因此,仅外卖行业每天就产生过亿的一次性塑料餐具,且绝大多数都被随手丢弃后被填埋、焚烧,或进入河流、海洋和自然中成为失控垃圾。

每单外卖中平均包含3.27个一次性塑料餐具。© Greenpeace / Yan Tu

与此同时,快递包装在塑料污染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刚刚过去的这个双十一,绿色和平、摆脱塑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三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了《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生产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下简称《报告》),首次对中国快递行业包装废弃物的产生特征及其相关环境影响、社会管理成本进行了全面评估。研究显示,2018年全国共消耗快递包装材料941万吨,约相当于1.3亿个成年人的体重,而这些快递包装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排放了1303万吨二氧化碳,需种植约7.1亿棵树才能中和,带来庞大的资源负担和环境压力。

快递包装带来的塑料污染不容忽视。© epa / 图虫创意

可见决策者已经意识到,这两个行业都是“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各方也一直都在呼吁,是时候升级“限塑令”了。

限塑令2.0,升级了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新版限塑令明确对上述两个行业提出了限制和要求。

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2年底推行到全国。

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5年底推行到全国。

不仅如此,新版限塑令还首次明确了广义上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是环境污染的挑战之一,并具体提出了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耗减量的目标: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这体现了中国一次性塑料总量控制、源头治理的政策决心。

一次性塑料制品是环境污染的挑战之一。图 | pixabay

绿和君一直在号召大家实践重复使用和重复灌装的“减塑生活”,哪怕偶尔忍不住买东西、点外卖,也尽可能使用可回收的物流配送体系。果然,这次《意见》着重提出,”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和清运”。

总而言之,这是一份极其详尽的限塑令,展示了中国治理塑料污染的雄心,也呼应了全球各国纷纷限塑的政策趋势。

但在这个好消息面前,绿和君还是开心不起来……因为——“可降解塑料”。

可降解塑料是个坑,不是“特效药”

从《意见》中可以看出,限制、禁止的只是不可降解塑料,所谓“可降解塑料”可能会快速“补位”,随后大面积推广。

从全世界的经验和共识来看,应该谨慎对待“可降解塑料”,不应该把它直接作为替代材料甚至解决方案。

生物可降解塑料并不是什么黑科技,被我们丢到自然环境中就会魔术般凭空消失。它需要先进行配套的分类回收,然后在恒温恒湿严格控制的工业堆肥条件下进行后端处理。然而国内很多地方都没有专业的工业堆肥设施,垃圾回收系统也尚在建设之中,我们怎么能保证这些需要专业设备处理才可能降解的塑料垃圾,能够顺利被回收并处理呢?

更不用说“可降解塑料”种类繁多,定义和标准都不明晰,市场上充斥着很多打着“可降解”招牌的伪降解塑料,会在不完全降解后变成塑料碎片,流入自然环境中。

一项为期两年的实验,将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大部分为PLA聚乳酸材料)放置在海水和家用堆肥设施中,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可降解塑料基本无法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全新生物塑料制品在土壤中放置6个月,在土壤中放置12个月,在土壤中放置24个月,在海水中放置24个月之后生物塑料制品的状态。© Greenpeace

绿和君担心,很可能会出现用一种塑料污染替代另一种塑料污染的局面。

其实真正的解决方案《意见》里也已经指明: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回收体系,鼓励重复使用非一次性制品和包装,彻底跟我们的”生产-消费-丢弃“的一次性时代告别。

毕竟,我们想要长情的生活,而非一次性的世界。

中国的塑料污染治理和全球禁塑趋势

此次限塑令的出台并非全无先兆,而是清楚体现了中国这些年塑料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思路:稳步推进,先在部分品类、地区和场景进行试点和限制,直至全面禁止。

2017年底,中国出台了“洋垃圾禁令”,禁止包括生活源废塑料在内的4类24种固体废弃物入境,这一举措极大地重塑了国际塑料废弃物跨境转移的局面。2019年5月10日中国积极参与推动了《巴塞尔公约》修订案的通过,在国际合作框架上进一步降低了出口废塑料这一选项的可行性。到了新版限塑令时,则全面禁止了废塑料的进口。

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宣布确定11个中国城市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根据方案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试点城市在固体废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

海南省于去年3月宣布,到2020年12月全岛全面禁止列入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出台了针对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禁令,包括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厚度低于 0.025 毫米的超薄型塑料袋和厚度低于 0.01 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

事后来看,上述针对部分制品的禁令不过是现在这份限塑令的预告片。

禁塑已成全球保护环境的共识和政策趋势。2019年5月,“欧盟版禁塑令”正式生效,规定到2021年将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产品,例如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签等,而成员国需要在2029年之前实现回收90%饮料瓶的目标。并且欧盟还全面禁止了氧化式可降解塑料的生产和使用。欧盟塑料法案也要求企业承担生产者延伸责任(EPR),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垃圾管理和污染治理承担经济责任。

作为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限塑令升级版提供了清晰的污染治理思路:分品类、分场景,逐步禁止、限制、进而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和消费。但在执行过程中,如何避免可降解塑料成为新的一次性塑料污染源,如何有效激励企业在转型中遵循废物处理3R原则,投入重复使用的包装和物流体系,都仍面临着相当艰巨的挑战。

这一切并不会自然发生。减塑旅程需要政策的宏观治理,也需要各个行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创新产品设计,更依赖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它并不轻松,但为了清洁的海洋、土壤、水和人们的健康,一切努力都值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