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依托“垃圾”大数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亟须步入新赛道

2020年10月26日

北京,2020年10月26日——生活垃圾与人类的生活如影随形、息息相关。随着线性经济模式“生产-消费-废弃”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不断增加,垃圾组分日益复杂,“垃圾围城“困局屡见不鲜。绿色和平对中国近40年来生活垃圾基本情况及其管理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发现当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存在废弃物管理策略理念陈旧、缺乏基础数据、未将环境成本等纳入考虑等问题。绿色和平建议,“无废城市”建设需要落实“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循环再生”的管理理念,走向数据、环境科学和公共政策相结合的“无废城市”生活垃圾管理。

纪录片《垃圾围城》中,北京被400多个垃圾场包围(图中黄点)。© 王久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之一。据绿色和平估算,2018年中国生活垃圾产生总量大约为5亿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超过3亿吨,农村生活垃圾在2亿吨上下。然而,与之相应的垃圾清运量只有3亿吨左右,垃圾产生总量与清运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除了体量巨大,中国城市生活垃圾还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生活垃圾的特殊性,一是厨余垃圾比例超过50%,二是含水率高达50%以上。在处理方式上,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先后经历了从垃圾的简易处理到以卫生填埋为主,再逐步发展到现阶段以垃圾焚烧为主导的处理模式。

© 绿色和平

“当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仍以鼓励焚烧处理为主,未能切实落实‘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循环再生’的理念。”绿色和平项目主任刘华说,“同时,由于中国的生活垃圾管理存在数据收集不全面、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公开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行业、学届和决策者难以摸清中国垃圾问题全貌,进行定性、定量的政策评估和科学决策,也难以有效引导第三方及社会公众参与到生活垃圾的公共管理当中。”

卫生填埋和焚烧是目前中国采用的主流垃圾处理方式,在经济成本降低的同时,却忽视了填埋和焚烧导致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垃圾处理的社会总成本。报告显示,以焚烧和填埋为主导的垃圾处理方式不能有效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导致多种环境和健康风险:垃圾填埋场存在恶臭气味、渗滤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问题,垃圾焚烧厂也存在二噁英排放、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两种处理方式都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

© 绿色和平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中国‘无废城市’建设中生活垃圾管理的探索需要走向数据、环境科学和公共政策相结合的方向,”绿色和平项目主任刘华说。“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生活垃圾数据库,采集并不断完善生活垃圾从产生、分类、收集、中转、运输到最终处置各个环节的数据,为生活垃圾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媒体联络:

刘文杰 绿色和平传播主任

18611590309;liu.wenjie@greenpeace.org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 北京办公室 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甲94号亮点文创园A座201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