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发现北极”第5天:Hi,北极熊!

2011年9月17日

一头健壮的公熊造访了极地曙光号

本文作者腾讯网新闻特派记者 王崴

短短几天的旅程中,每天都有惊喜。今天达到了高潮——北极霸主北极熊登门造访了!

从14日进入海冰区以来,连续几天都像在荒漠中跋涉,除了偶尔掠过的飞鸟,一只动物都没有见到。这对科学家来说是好事,如果熊来了,他们必须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躲进船舱。北极熊经常在船边一徘徊就是数十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科学家们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喜爱动物的绿色和平团队成员来说,见不到北极熊又是很遗憾的事。北极熊是北极的标志,又是如此雄壮、美丽的生灵,能够一睹其芳容,也算不虚此行。

其实,从9月1日启航到现在,极地曙光号已经接受了5只北极熊的造访。只有我们四个从13日才上船的人,还没有见过熊。

这几天我心里一直都有期盼,随着时间的推移,熊一直没出现,遗憾也渐渐萌生。今天下午在冰面上和志愿者伊桑一起钓鱼的时候,我还和他说起熊的事,伊桑说:“真的很奇怪呢,之前我们都见过5头了,其中还有一只熊宝宝,特别可爱。”听他说着,我心里就暗伤了,明天我们就要离开海冰区返回朗伊尔,熊啊,你在哪,给个面子吧……

嗨,没想到今天北极熊还真给面子了!

下午5点多的时候,我正在写稿,媒体组长乔斯走进来说,直升机刚才传消息回来,说在1公里以外的地方见到了北极熊的脚印,猜测熊是闻到了我们的气味,正往船这边走呢,也许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我一听就兴奋了,熊真的会来吗?想着想着屁股也坐不住了,起身回客舱里把长焦镜头装好,不管熊到底来不来,先做好准备再说。

一直到快七点,我刚吃完饭进到洗手间里,向导大卫从船顶冲下来,到处喊:“北极熊来了!北极熊来了!”我一下从马桶上跳起来,系好皮带打开门就要闯出去,正和一名水手撞了个满怀。他一闪身说:“你先。”等我刚把洗手间的门关上,把通道让出来,他却憋不住三两步跑在了前头。大家都急啊!全船的人从各个角落冒出来,外套也顾不得穿,手里抓着相机都涌向甲板,有的人就穿着T恤短裤,完全忘了零下6度的气温。

我嘴里喊着:“快快快!”赶紧先跑去饭厅取相机,然后向上跑到甲板上,已经有不少人聚集在哪里了。顺着他们的目光看出去,大概50米远的地方,一头北极熊正向我们的船靠近。大卫手里端着一盘食物,是他刚吃了一半来不及放下的晚餐,顺势他就用手把食物的气味向空气中扇,嘴里嘀咕着:“北极熊,这里有东西吃”我和露丝笑了起来,被医生朱莉亚使劲儿嘘住了:“别出声!”

所有人都静下来,屏气凝神观看这头熊。这是一头健壮的公熊,大幅保罗说,这头熊比以前他们见过的那5头都更为巨大。长长的毛发呈淡奶油色,腿脚十分粗壮,好像四根罗马大柱。

可能是因为自信于自己的实力,这头熊没有显现出惧怕,反而从容不迫地向船靠近,步伐缓慢而稳健,每走一步,肌肉就带动毛发震颤一下,尽显帝王风范。

听船员们讲,北极熊是十分敏锐而好奇的动物,它们可以在50~80公里之外嗅到船只的气味,一路寻来,探个究竟。同时,它又是谨慎的。今天来拜访的这头熊走走停停,不时抬起鼻子细细嗅我们的味道。最后,它在离我们船舷大约10米远的地方徘徊不前,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上,一会又跳回去,有一阵甚至坐了下来,盯着我们看。人和熊,两边都好奇。

在安静如月球的北极,我们能听到熊的呼吸。它喷了一个响鼻,就像在我们耳边一样。

甲板上的一众人等挤在一起直直站立着,像膜拜神像一样面对着北极熊,深深陶醉于熊的光环中,嘴里纷纷嘟囔着:“太棒了……不可思议……再近点儿嘛……过来呀……哦,这么大……好近啊……”。听到熊的那声响鼻,大家都像听到知名歌星开唱一样兴奋。穿T恤的人被冻得哆哆嗦嗦,清鼻涕流下来,也舍不得回船舱里加衣服。

北极熊离我们真的很近,近到我可以看清它的纤丝毛发,还有湿湿的鼻尖的反光。它那硕大的脚掌踏在浮冰上,透出原始的冲击力,我们都被震慑地忘记了自我。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在茫茫北极海冰之上,更具有神圣的意义。

当我亲眼目睹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所有到过北极的人都那么盼望见到北极熊了。当大自然的原始魅力压顶而来时,渺小的人类立刻被震慑到不能呼吸。

最后,这头熊退后到离我们大约一百米远的地方,趴在一座冰脊上开始睡觉。听说有的熊会在船边停留过夜,不过我们的这头熊没有这么侵扰,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它起身离开,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北冰洋中。

在这片广袤、严寒、纯净、荒芜的地方,突然接受北极熊的拜访,就像上天送了我一份超级棒的礼物,而且是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

相关阅读

08
2024.04

绿色转型金融观察 | 中国气候投融资试点进展

本文旨在梳理当前中国气候同融资试点进展和相关案例经验,为有关部门和行业提供参考。

08
2024.04

绿色和平×局部气候调查组 | 工作究竟在哪里找?

绿色和平与局部气候调查组采访了几位就职于绿色产业的年轻人,并结合他们的经历与思考,创作了这样一个虚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