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电力低碳转型正当时,中欧如何携手破局?|专家观点汇总

2025年11月13日

全球气候治理正进入以能源系统重塑为核心的关键阶段。中国和欧盟作为清洁能源版图上的重要力量,其能源与电力转型走向不仅决定各自减排进程,更将深刻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前景。在大国战略分化的背景下,中欧亟需加强绿色合作、在电力低碳化领域深化协同,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稳定与可预期的支撑。

为系统研究中欧绿色合作机遇,助力中欧乃至全球气候目标加速实现,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中欧绿色合作推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挑战与机遇》报告,通过梳理中欧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基础与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可参考的合作路径建议。

点击图片查看报告

2025年10月31日,绿色和平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北京建国饭店共同举办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会上,多位来自能源政策、国际关系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围绕中欧气候合作的核心议题与现实阻碍展开深入交流,并从各自研究视角分享了对未来合作方向的深度洞见。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滨主持,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总监张凯作开场致辞。

张凯指出,随着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退化及能源安全告急,中欧双方携手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愈发凸显。绿色和平选择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聚焦中欧电力领域合作开展研究,主要源于四方面考量:从必要性看,这是两个排放大户和清洁能源巨头的时代责任;从可行性看,这是制造龙头与规则标杆的能力互补;从战略性看,这是在动荡世界中维护气候合作命脉的稳定基石;从全局性看,这是决定全球南方能否顺利踏上绿色之路的范式供给。

接下来,报告主编、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于宏源作报告发布与解读。他表示,中欧绿色合作不同于其他双边或多边合作,是一种涵盖全周期、全产业链的合作模式。从技术、市场到社会理念再到机制与政治共识,双方存在众多互融共通之处。然而,绿色议题日益嵌入大国博弈的地缘经济版图,产业链上下游出现零和竞争,双方互信降低,中欧气候合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面临严峻考验。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不确定性趋势加深和制度碎片化的背景下,中欧作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亟需增强信任与合作。一方面,中欧可借助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COP30)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制度联动,合力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议题的议程创新和行动机制升级;另一方面,电力脱碳应成为中欧能源转型合作的重要抓手,双方可以依托路径互补优势,加速煤电转型与气候目标的实现。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于宏源©绿色和平

在主旨发言环节,参会专家结合各自研究与实践,从战略、政策、实践等多个维度切入,对中欧绿色合作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与建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运成认为,欧盟对华“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与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本质上是矛盾的,实践中也引发了对华关系的摇摆、游移。他指出,实际上中欧并非对手,双方应通过坦诚对话和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不稳定性,积极探索气候、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的互联互通。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董事莫争春表示,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第二届任期内,欧盟发展重心由绿色转型优先转向以国防安全和产业竞争力为重。在这一背景下,报告强调中欧气候合作的挑战与机遇,恰逢其时。他提出,针对电力低碳转型,中欧有很多潜在的合作机会点,如高能耗行业电气化、绿色电力技术、电力税收以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都是值得双方深入考量、加强沟通并切实落实的合作方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机制常设委员会原委员、研究员朱留财在回顾中欧建交50年的历程时强调,双方在气候领域已取得许多积极合作,未来应继续同舟共济,为全人类作出历史性贡献。他建议,未来中欧可在落实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推动“中欧+”合作、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等领域深化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张莹表示,她认同报告中提及的在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多边承诺失序、全球南北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欧作为“气候稳定器”的作用更加突出。她期待中欧在COP30期间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向前发展。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企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昌义提到,欧盟在电力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成本高昂、安全性凸显、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和系统稳定性较弱等挑战,这些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启示。他建议,中国应加强顶层设计,协调不同部门和地区间的利益冲突,尽早实现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同时,要完善市场机制,推动“电-证-碳”三大市场的联动,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智能化,并推进区域电网互联,最终实现跨国、跨洲乃至全球的电网互联。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研究员张锐指出,当前欧盟能源转型面临右翼民粹政党的阻力,欧盟27个成员国中已有9个国家由右翼民粹政党执政或参与联合执政。尽管这些政党普遍对能源转型持保守态度,但它们也会采取一定政策来顺应转型进程。他建议,中国应以更多元化的视角看待欧盟,思考当对话者非能源转型引领者的时候,如何通过适当的话语和方案与之对接,进而搭建更加良性互动的桥梁。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滨强调,中欧绿色合作应定位高远。今年,中国和欧盟领导人发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双方一致认为绿色伙伴关系是双边关系重要基石,且双方在绿色转型领域拥有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他指出,在高层战略定位已经明确的情况下,接下来需要攻克的是政策和技术层面的障碍。中国应塑造具有格局、迎难而上的大国形象,展现真正的气候领导力。

随后,大会进入圆桌讨论环节,由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何婧主持。与会嘉宾围绕中欧气候与能源合作的关键议题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分析欧洲政治右倾化对合作格局的影响,审视气候融资、公正转型与气候外交中的机遇与挑战,探寻中欧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突破口,为双方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重要思路。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何婧©绿色和平

最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叶青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绿色转型是中欧共同且必然的选择;这一进程不仅关乎技术路径,更牵动大国博弈、地缘政经与民生发展,需要以全局思维深化研究。他强调,中欧应在既有战略共识基础上探索构建新的绿色合作话语体系,推动政策务实落地,为双方在绿色转型领域拓展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叶青©绿色和平

媒体联络
绿色和平传播主任王宇宁 yuwang@greenpeace.org

相关阅读

13
2025.11

在绿色转型浪潮中培育中欧气候合作新动能

绿色伙伴关系是中欧战略合作的重要引擎

12
2025.11

绿色和平COP30首日发布会:如何才算一届成功的气候大会?

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开幕。开幕当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发布了更新版的综合报告,在加入了中国、欧盟等22个新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进行测算后指出:尽管已有113个缔约方提交了86份国家自主贡献,但全球气候雄心仍与1.5℃温升目标存在巨大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