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气象专家在杭州碰头,
IPCC-62是什么?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2月24至3月1日期间在杭州召开。这是中国承办的规模最大的气候问题国际会议,来自130余个国家的IPCC成员国政府代表、有关观察员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参会。
本次会议是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的关键会议,将重点审议第七次评估周期的三个工作组报告大纲和一个方法学报告大纲。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IPCC报告反映出人类对气候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推动全球气候行动、加强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借 IPCC 第 62 次全会在杭州召开契机,浙江省科协资源环境学会联合体、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与绿色和平于3月3日,在科学咖啡馆举办《气候变化专家对话·联合国IPCC前瞻分析会》,活动现场邀请到 IPCC 主要作者、气候变化政策专家、地方气候行动者以及资深气候媒体人,分享最新科学与行动进展,推动跨领域交流,并通过圆桌对谈,将科学报告与国内气候行动相结合,为国内气候行动案例寻找新方向。
活动伊始,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浙江科技大学环资学院党委书记李俊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表示此次活动希望通过科学、政策与行动的深度碰撞,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杭州方案,为多元实践来探索新的路径、新的载体。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刘君言着重阐述了当下气候议题面临着如何将庞大科学问题转化为真实实践行动,从怀疑论到探索多元行动,从宏观研究落到本土气候行动,希望通过活动搭建科学家与在地伙伴的桥梁,共同助力微观实践落地。

科学结论拉响警报,
气候行动要如何赶上
绿色和平北欧办公室的资深政策顾问Kaisa Kosonen长期参与IPCC和气候谈判的进程。她介绍在国际机制的设计上,气候科学和政策制定是如何互动的,并指出马上启动的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的工作,应该为2028年的第二次全球盘点提供科学参考。她基于一手的工作经验,还强调了气候科学传播的重要性,需要让研究中的数字、模型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她鼓励更多同行尝试用更加个人化的视角来解读、传播气候科学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陈迎在分享中表示,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已发布六次评估报告,第七次评估报告也已启动,持续警示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应对现状。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未来五年内至少有一年温度创新高的概率高达86%。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全球社会经济和民生。
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陈迎分析了主要国家的政策。美国气候政策长期摇摆,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拜登政府重新加入并提出碳中和目标,但政策的不稳定性影响全球治理;欧盟加速能源转型,但政策执行仍面临挑战;英国近年来在碳排放减少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进展,经验值得借鉴。
关于未来趋势,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将特别关注气候变化与城市的关系,并更新适应性指南,以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框架。当前科学评估表明,即使全球平均温度短期内超过1.5℃,通过碳移除和负排放技术仍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但这一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因此,各国必须尽早采取行动,降低极端气候风险。

国际合作面临阻碍,
2025 年有哪些新机遇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姚喆对2025年的国际气候合作趋势进行了展望。她指出,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挑战,美国已全面撤退,甚至不再参与《巴黎协定》及IPCC相关工作,并停止对全球气候资金的支持。此外,美国政府正在通过削减科研预算、打压气候科学研究,并大力发展国内油气经济,以外交手段推动化石燃料出口,这些策略性撤退将对全球气候合作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欧盟的政策重心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其官方立场仍然支持气候行动,但受政治局势和经济压力影响,欧盟正在从“绿色新政”转向“竞争力新政”,更加关注产业发展、供应链安全及本土就业。欧盟仍然认可清洁经济的未来潜力,但更希望掌握核心产业链,减少对外依赖。此外,欧盟近期开始放松部分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监管要求,例如降低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标准,未来可能有更多已设定的环保政策被简化或调整。
在此背景下,巴西作为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的主办国,有望为国际气候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巴西政府预计将利用这一机会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各国提交高质量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并加强全球对森林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同时,中国的角色日益重要,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中国能够进一步发挥在低碳产业和气候治理方面的领导力,并通过技术与资金优势,助力全球低碳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主要作者郑艳带来了《城市特别报告科学性解读:城市气候行动的关键与挑战》主题分享。她从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概念切入,强调城市在制定气候政策和行动时,应从发展角度看待防灾减灾,并推动适应与减缓协同发力。她指出,当前城市在气候治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基础设施适应能力不足以及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脱节。郑艳还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城市应加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推动跨部门协作,提高社会韧性,以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多重风险。

因地制宜:浙江省气候变化行动分享
气候行动在地方:三个本土案例
浙江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阔以《浙江省气候变化及应对》为题,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在浙江省的具体表现,特别是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并预测了未来20年在不同排放情景下,浙江省的气候变化模式可能出现的变化。他还展示了使用不同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指出未来气候模式的变化将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王阔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创新技术和多方面的应对措施。他提到浙江省已开始探索气候生态产品的货币化,以激励生态保护行为,并结合气候变化的早期预警技术,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准备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他还指出,气候变化不仅是地方性问题,更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社会和各个领域的协作才能有效应对。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代表处施小东(Dominik Sprenger)以“气候变化密室逃脱”项目为例,展示游戏化教育的创新路径。该项目通过模拟真实气候危机情境(如碳排放计算、气候灾难分析),要求学生在90分钟内通过团队协作破解任务关卡。例如,在“国家碳排放分配”环节,学生需基于人口、产业数据动态调整减排方案;在“极端天气应对”任务中,通过沙盘推演提出基础设施优化策略。施小东指出,项目已覆盖浙江12所学校,参与者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率达65%,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创新奖提名,未来计划融入AI技术增强交互性。
千岛湖水基金驻地保护官员蒋新健分享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保护的实践经验。他介绍了水基金项目的起源、目标和工作内容,强调了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供水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项目通过生态服务付费模式,促进上游保护者与下游使用者之间的合作,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蒋新健详细讲解了源头削减和过程拦截两种保护策略,特别是在农业污染防治和湿地恢复方面的实践。同时,项目通过农业示范基地和湿地恢复项目,积极应对极端天气,提高流域的生态韧性。
云南协力公益支持中心主任申顶芳分享了“和气行动”的发展历程及工作内容。他阐述了项目如何融合传统文化与气候治理,依托能力建设、工具开发及联合传播三方面推进工作:搭建线上共学平台提升组织气候应对能力;结合IPCC框架与社区调研研发本土风险评估工具;建立跨机构社群促进资源联动。通过小额基金支持35个社区项目,并将哈尼梯田管理、傣族物候观测等传统智慧纳入气候适应计划,完成32个村寨评估及行动方案,强化本地主导的气候适应体系。

破局:从科学研究到多元行动
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负责人刘君言主持圆桌对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澎湃新闻首席气候记者刘栋,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秘书长李薇,云南协力公益支持中心主任申顶芳围绕《破局:从科学研究到多元行动》展开讨论。
李薇着重介绍了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在气候变化教育与韧性社区建设工作,包括气候领袖项目,以及开展气候+游戏,气候+音乐,气候+戏剧,气候+节气等系列创新探索。
申顶芳提出在社区推动气候变化工作要注重强调当地人参与,因各地文化、习俗和人员状况不同,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应用到具体场景时也需进行学科融合与创新,同时在地行动存在的认知不足、目标不匹配、资源动员困难等挑战也有待解决。
王香奕回顾了早期民促会网络为伙伴机构开展能力建设工作坊,通过培训、共学国内外政策、一起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等开展赋能,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逐步开始关注气候议题,计划未来以民间气候行动网络为载体,提供能力建设,推动国际交流、联合行动和国际倡导,强调未来能力建设侧重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化能力。
陈迎介绍了弥补IPCC科学报告与实践鸿沟的方法,从国家政策落地到地方行动存在知识传播问题,需要研究人员积极解读、研究国家政策并进行宣传,媒体应与研究人员合作,记者提升专业素养,熟知气候变化知识;NGO则要发挥实践和组织活动、深入社区的优势,科学家、媒体、NGO等社会组织齐心协力传播绿色低碳理念。
刘栋从自身经历与认知转变说起,介绍了气候变化传播现状,他表示气候变化是深刻影响未来几代人的全球性危机,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报道,希望中国媒体人能形成气候报道共同体,探索如何更好地报道气候变化,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将各界连接起来,让更多人关注这一话题。
现场观众积极参与互动提问,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媒体、NGO以及社会公众等各主体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气候治理,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作者:蔡元慧 绿色和平传播经理
媒体联系:ycai@greenpe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