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中欧气候能源合作新亮点

2025年10月14日

本文首发于财新,作者曹嘉涵供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高雨禾为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

2025年是《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同期,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纽约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大清洁能源投资经济体,中国与欧盟在2025年迎来重要节点——中欧建交50周年和《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在此背景下,深化双方在气候和能源领域的合作,将为全球气候治理和低碳发展进程注入强大动力。

特朗普2.0时代:中欧气候能源合作动能充沛

2025年1月全球气温再次创下了历史新高。根据世界气象组织今年5月发布的最新气候报告,2025-2029年全球平均气温将继续维持在历史高位。在前所未有的气候危机面前,将全球温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显得愈发紧迫。然而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西方多国右翼势力否认气候危机,全球气候领导力缺失的局面下,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愈加严峻。

自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美国持续升级对欧单边关税战,对欧加征关税幅度设定为15%。这一协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欧美贸易战的进一步升级,但15%的关税依然会对欧盟汽车等出口导向型产业带来巨大负面冲击。作为交换条件,欧盟也承诺将在未来三年内每年购买2500亿美元的美国化石能源产品,这或将对欧盟的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带来新的风险。另一方面,美国与中国的技术标准竞争更趋激化,也给中欧绿色产业的技术合作带来新的障碍与挑战。在上述背景下,欧盟不仅加快了“战略自主”步伐,在对华交往中也不断强化竞争与防范维度。欧盟虽仍旧承认中国作为全球治理伙伴的重要性,但更强调“系统性挑战”的定位,特别是在产业政策、绿色技术标准、数字治理规则等领域,中欧的竞争态势日益显著。

虽然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退出《巴黎协定》造成了全球气候领导力的真空为全球气候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但这也促使中欧亟需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凸显,为中欧竞争与合作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空间。对欧盟而言,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叠加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多重挑战不仅再次印证了气候行动的迫切性,也促使其意识到构建可再生能源的清洁电力系统对于实现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欧盟已大幅提升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政治优先级,以满足其在竞争力、战略自主性和低碳转型方面的战略需求。对于欧盟而言,加强与中国的气候和能源合作,不仅能够助力双方加快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将在遏制全球化石燃料投资、加速全球低碳转型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7月24日,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双方共同发布了《中欧气候联合声明》,为当前进展迟缓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带来积极信号和崭新动力。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同期,国务院总理李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纽约会晤,双方均表示要在应对气候变化,贸易投资和促进绿色转型方面深化合作。中欧的共同发声不仅彰显出双方作为全球气候引领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也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带来了新的曙光。

中欧气候能源合作的关键领域突破——电力脱碳

作为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中国和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拥有高度契合的共同愿景,这为双方深化电力脱碳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双方均已设定清晰的气候目标:中国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欧盟则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水平削减55%。在此基础上,欧盟委员会于今年7月进一步提出修订《欧洲气候法》,新增到2040年将净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90%的目标。

电力脱碳应成为中欧深化气候与能源合作的优先方向,而2025年正是拓展合作的关键窗口期。过去十年,全球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是整体能源需求的两倍,其中三分之二的新增电力需求来自中国。当前,中国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比已达40%,电力脱碳进程直接决定中国“双碳”目标的推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关键领域。截至2024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装机规模已超过12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了2030年设定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这为中国实现新一轮自主贡献目标,即在2035年前实现风电和光伏装机总量达36亿千瓦提供了坚实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的风电和光伏新增发电量已经超过了全社会新增用电量,这预示着中国电力行业将有极大可能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煤电发电量也将同步见顶,这为加强中欧在清洁电力转型方面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与此同时,欧盟在电力转型方面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欧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达到47%,欧盟的光伏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清洁能源,在2024年欧盟的光伏发电占比达到11%,历史上首次超过了煤电。尽管如此,欧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2024年4月底,风电和光伏发电占比超过43%的西班牙仍发生大规模停电,凸显了如何在清洁转型中保障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

中欧都在电力脱碳方面取得了积极突破,但也都面临构建安全、稳定、绿色、低碳、智能电力系统的共同难题。对比来看,中国电力系统中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占比逐步提升,由2020年的9.7%提高到2024年的18.6%。然而煤电仍占比60%,并继续作为电力供应的主体。因此,中国亟需加快风电与光伏对煤电的替代,以实现“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中欧电力脱碳的共同挑战在于,双方不仅需要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更需要对固有的系统规划与调控机制进行深层次变革,从而建设一个既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又具备更强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此,中欧可以在配电网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方面深化合作,更好发挥分布式能源对主干电网的支撑和补充作用。同时,双方还需着力提升跨区域调峰能力和智能化调度水平,以便在大规模接入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展望“十五五”,中国在新能源发电能够满足全部新增用电需求的新趋势下,应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明确提出停止煤电扩张并加快煤电退出的承诺。与此同时,欧盟也应发挥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的作用,尽快出台新一轮更具雄心的自主贡献目标。这些目标应包括在能源系统中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并承诺在2030年前彻底摆脱对煤电等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加快推进电力脱碳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全球两大可再生能源投资主体,中欧在推进电力脱碳的进程中面临相似机遇。伴随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兴起,数据中心等与AI相关的新兴产业将逐步成为中欧绿电需求的重要增长点。因此,安全稳定的清洁电力系统不仅关乎能源安全,也将助力双方工业脱碳的步伐,并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持久的绿色动能。清洁电力将成为双方实现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对此,中欧双方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可共同发起“电力脱碳”的倡议,提出更具雄心的电力系统快速脱碳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拓展和深化在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电网构建与运营管理,探索煤电转型和退出的公正转型路径,以及电力市场机制设计等方面的合作,这将为中欧在能源转型的竞跑与合作中创造更多双赢赛道和绿色发展空间。

竞合共生关系的平衡之道

综上所述,中欧气候能源合作同样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一方面,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和《关键原材料法案》对中国企业构成合规挑战。但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迭代为欧洲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机遇。这种基于技术标准主导权的竞合共生关系,体现了全球化2.0时代新型国际分工的特点:既非零和博弈,又非传统互补。

展望未来,面对特朗普“卷土重来”之后的地缘政治变局,中欧需超越传统地缘竞争的思维模式,努力构建多层次的合作框架体系:在基础层次上共同捍卫全球多边气候治理体系,共同维护《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在中间层次上尝试建立中欧绿色技术标准磋商机制,定期发布气候友好型技术清单,推动关键标准互认;在顶层设计上创设中欧气候韧性投资基金,重点支持非洲、东南亚等脆弱地区的气候适应项目与可再生能源发展。

站在建交5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欧关系发展正面临如何抉择的十字路口。尽管中欧双方存在战略认知上的分歧和制度性摩擦,但气候变化的无国界特性,要求双方必须超越传统地缘竞争思维,通过构建“规则共商、技术共研、市场共拓”的新型合作框架,实现互利共赢。在美国主动丢弃绿色领导力的背景下,中欧有望在绿色转型的全球浪潮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既维护各自核心利益,又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响当当的“中欧方案”。这不仅可以成为双边关系的破局之钥,更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气候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

相关阅读

27
2025.10

钢铁行业深度调整, “碳排大户”如何“向绿而生”?|钢铁转型金融洞察②

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是钢铁行业面临的重要考题。

23
2025.10

绿色和平袁瑛:中国正在为全球提供全方位的清洁技术解决方案

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需要各方共同推进。

23
2025.10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蔬菜和气候变化下的农民

气候变化的锅不能总让农民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