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会议回顾 | 从渔获物到渔具,共话近海可持续捕捞

研讨会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林淑婷

2025年8月29日,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主办、绿色和平支持的“助力近海渔业可持续转型”研讨会在厦门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近海捕捞业可持续转型,分为近海渔获物可追溯、海洋渔具可追溯两个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于会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旨在分析当前挑战和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助力近海捕捞业可持续转型、养护近海海洋渔业资源。

会议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南强特聘教授曹玲与绿色和平海洋项目经理周薇分别致开场词。曹玲教授介绍了其团队与绿色和平合作的“助力中国近海渔业可持续转型”项目概况,以及过去一年中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周薇经理介绍了绿色和平近年来在海洋保护领域的工作,回顾了合作项目的设立初衷与选题意义。两位开场人均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表达了对研讨会的共同期待。

议题一:近海渔获物可追溯

© Liu Hua / Greenpeace

曹玲教授主持了关于议题一“近海渔获物可追溯”的讨论。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唐议教授由线上接入,以《国外渔获物可追溯实践观察》为题展开报告,结合其亲身考察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在美国夏威夷、阿拉斯加、贝德福特、西班牙维戈以及法国尼斯等地对各自国内捕捞渔获物可追溯情况的观察。唐教授详细阐释了渔获物标签管理的细节,上岸、卸货、渔港拍卖、渔获物加工与市场零售环节的管理与可追溯数据记录方法和相关措施。唐议教授表示,渔获物可追溯是渔业监督管理和可持续渔业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遏制非法渔获物流通以及为各项渔业管理措施提供有力保障。他强调了渔获物可追溯的实现要从全追溯链条“一盘棋”统筹考虑,确保可追溯信息的获取和在各个环节的有效传输和追踪;指出可追溯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更需要现有监管体系进行系统调整,这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曹玲教授团队的林淑婷对“近海捕捞渔获物可追溯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研究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机构发布的捕捞渔获物可追溯指南文件为基础,筛选并结合追溯环节中关键可追溯事件与关键数据要素,提出了一套可追溯管理评估框架,在中国渔业管理政策法规分析基础上识别了当前在渔获物可追溯方面具备的基础与空缺。最后结合实地调研结果与国外实践经验为中国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提出行动方案。

© Li Qizheng / Greenpeace

项目成果汇报结束后,会议进入专家评审和圆桌讨论环节。受邀专家就项目研究成果、立意、以及可追溯议题本身的意义进行了肯定,并基于各自工作领域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学术交流处处长赵文武强调了可追溯管理需要因地制宜,符合中国本土实际,具体来说需要充分考虑我国近海捕捞业“多鱼种混捕、目标鱼种占比不稳定”的渔业特点。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朱文斌表示渔业管理分层次、分步骤。在考虑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之前应先解决渔船、渔港以及捕捞管理上的难点,渔获物可追溯管理应是实现前序步骤后才能实现的管理措施。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刘阳提及了国外的渔获物管理的优秀案例,建议渔船定点上岸的港口设置专门交易市场,作为从捕捞到餐桌整个链条的重要节点。刘阳教授还指出可追溯管理应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避免将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压力转移给一线渔民。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秘书长邹国华肯定了市场在整个可追溯链条上的重要性,并指出可依托高经济价值渔获作为突破口,以市场端反向推动整个链条的完善,并提出养殖水产品在成本与激励市场方面的可借鉴经验。来自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的王松林理事长结合实地项目经验推荐了渔获物可追溯实践适合试点的地点,其中包括专项捕捞、高经济价值物种以及限额捕捞的地点,并指出合适的试点地点不仅可以推动渔获物可追溯工作的落地,还具有协同效应,可以同步展示试点地点其他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成果。曹玲教授对专家们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在吸取了各专家意见并完成改善的基础上,项目研究报告《中国近海捕捞渔获物追溯体系构建研究与行动建议》于9月12日正式发布。

最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邹国华副秘书长分享了中国本土丁香鱼可追溯的优秀实践。报告详细介绍了依托丁香鱼专项捕捞开展的可追溯实践,并指出该案例背后的成功经验为“合作社+渔船”创新管理模式,既将生产产量控制在限额之下,又利用合作社的人力资源和制度规范优势加强了捕捞渔船的生产管理。同时,科学观察员制度也确保了该实践的相关制度落实与科学管理方案基础。该实践实现了从捕捞、船上加工、岸上挑拣包装到出厂销售的全流程可追溯,并在渔获物标签及可追溯信息管理上迈出了创新的一步,促进了可追溯精细化管理的实现。

议题二:海洋渔具可追溯

下午的议题二环节由赵文武处长主持并作开场介绍。赵处长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指出了渔具管理在渔业可持续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渔具标识与渔具可追溯性的意义。他简要介绍了“助力中国近海渔业可持续转型”项目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张禹副研究员负责的渔具标识研究,最后表达了对本环节研讨成果的期待。

议题二的专题分享环节由张禹副研究员开启,题为《中国近海捕捞渔具标识地方性实践》。研究着眼于探究渔具管理在强化中国渔业管理上的角色,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渔具标识促进渔具全生命周期管理,贯穿从渔具工厂生产、渔民团体使用、执法部门执法、管理部门科学制定管理计划、渔具回收等环节,构建一套联动管理执法、渔业产业以及配套服务机构的体系,以期实现提高执法效率、帮助加强渔具系统化、网格化管理。报告还分享了渔具标识在中国近海的实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展望。

© Li Qizheng / Greenpeace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朱文斌副院长带来题为《渔具捕捞能力与容纳量管理模型研究》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其研究项目目标以及进展。项目旨在为优化海洋捕捞结构、服务捕捞总量控制与限额捕捞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尝试通过建立基于声学的典型渔具捕捞效率评估方法,构建渔具容纳管理模型。此外,朱教授还介绍了其参与的“远洋渔船塑料垃圾回收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通过联合协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解决远洋渔船塑料储运成本高、作业周期长、监管追溯难的问题。

中山恒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勇带来题为《RFID电子标签技术在渔具标识中的应用》的分享,细致介绍了其在近海渔具标识方面的探索实例,该渔具标识融合了二维码(QR)、近场通讯(NFC)与超高频射频识别(UHF RFID)技术,覆盖渔具管理全场景应用。解决了近距离交互、中距离核验和远距离批量跟踪,不仅有望提高管理、执法效率,并且加强标签防伪性与耐用性。分享最后,方勇再次强调了在RFID电子标签技术支持下,渔具标识在环境改善与加强渔业管理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为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数字化管理效益。

第四个分享为《废弃渔网全生命周期管理》,分享嘉宾为广东牵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斌。冯斌总经理的分享聚焦渔具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回收端的可追溯问题。他介绍了通过建立废弃渔网的追溯系统高效解决了企业回收废弃渔网并再利用过程中的现实痛点。该项目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构建了废弃渔网回收的全方位完整证据链及其他智能机制及工厂智能化管理平台,以此实现了渔具回收防伪、实时跟踪各环节过程、产品高价值应用以及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

议题二的最后一个分享为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理事长王松林带来的《中国NGO黄渤海近海渔具调研与改进实践》。王理事长为在场嘉宾详细且系统地介绍了黄渤海海洋渔具的具体实地调研情况,将调研的渔具按照禁用、过渡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了切合实际的改进建议与改进实践初步结果。改进实验针对定置张网(俗称“坛子网”)开展,旨在缓解江豚兼捕问题。该改进项目通过广泛征询、借鉴国内外经验并结合实地调研,为网具设计了江豚逃生装置,有效增加了选定渔具的选择性。

议题二在分享环节后进入专家圆桌讨论与质询,探讨了渔具准用和禁用机制,与会专家从平衡渔具量刑和管理效率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意见。与会专家们还就渔具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了讨论。各方专家一致肯定了渔具可追溯在环境保护与资源改善上的意义,并就实际问题如成本、激励机制等提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意见与见解,如市场激励机制辅以政府政策激励促进该措施的有效落地执行。

相关阅读

22
2025.09

BBNJ协定已达到生效门槛,全球海洋保护即将开启新征程

2025年9月,BBNJ协定正式获得了第60个国家的批准,达到生效门槛。

12
2025.09

最新报告 | 聚焦渔获物追溯体系建设,助力中国近海渔业可持续转型

报告聚焦近海渔获物从捕捞到上岸阶段的可追溯管理,系统梳理了全球渔获物追溯体系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现状,基于文献对比、专家访谈与山东、浙江、福建等地渔港的实地考察,剖析了中国在渔获物追溯体系建设方面的现存基础与主要挑战,并结合对未来趋势的展望,提出了完善中国近海渔获追溯体系的行动建议。

10
2025.09

种了好多树,为什么没能修好一片森林? | 生态学者手记

森林修复,正慢慢变成一件和每个人都有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