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在椰林海岛,我们来聊聊气候危机、极端台风和动植物园灾后重建

2025年5月14日

2025年4月24日,《从海南热带雨林到巴西COP30》媒体工作坊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幕。来自全国多地的环保专家、媒体记者及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传播路径与实践经验。此次工作坊由绿色和平与海南闻道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与共益资本论共同协办。

本次工作坊的上午场由绿色和平媒体传播经理、中国环境故事网络项目召集人蔡元慧主持,由海南闻道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总干事任君恒开场致辞。他指出,海南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气候危机前沿的缩影。从海南长臂猿、红树林,到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每一个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呼吸都在回应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他呼吁媒体人以海南雨林为起点,将“在地经验,全球价值”理念转化为具有行动力与影响力的气候故事,在即将到来的COP30等国际议程中贡献中国声音。

在破冰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气候变化或生物多样性与自身经历的连接”展开简短自我介绍。参会者分享的内容有热射病和台风灾害的亲历,也有对候鸟迁徙路线、海平面上升、红树林修复等生态现象的长期观察。多位参会者表达了对如何在专业性与公众可感之间构建叙事桥梁的兴趣,期待通过本次工作坊深入探索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传播的新范式。

本次工作坊的上午场由绿色和平媒体传播经理、中国环境故事网络项目召集人蔡元慧主持,由海南闻道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总干事任君恒开场致辞。他指出,海南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气候危机前沿的缩影。从海南长臂猿、红树林,到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每一个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呼吸都在回应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他呼吁媒体人以海南雨林为起点,将“在地经验,全球价值”理念转化为具有行动力与影响力的气候故事,在即将到来的COP30等国际议程中贡献中国声音。

在破冰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气候变化或生物多样性与自身经历的连接”展开简短自我介绍。参会者分享的内容有热射病和台风灾害的亲历,也有对候鸟迁徙路线、海平面上升、红树林修复等生态现象的长期观察。多位参会者表达了对如何在专业性与公众可感之间构建叙事桥梁的兴趣,期待通过本次工作坊深入探索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传播的新范式。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高级项目官员谭羚迪分享了两个前沿森林恢复实践,探讨气候适应与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可行路径。第一个案例来自北京的一处废弃煤矿林场。该地原为人工单一针叶林,为提升生态质量,项目组通过“砍树不种树”的方式,模拟天然林窗,增加阳光通透性,从而激发周边阔叶树自然萌发。数年监测结果显示,草本植物种类、昆虫种群及部分食草动物活动显著上升,但短期碳汇因树木移除而呈负值,反映出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碳储功能之间的协同与张力。

第二个案例位于云南省云龙天池的火烧迹地。团队设置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两种模式,对比分析生态演替效果。结果显示,自然恢复区的鸟类多样性提升幅度高于人工种植区,昆虫差异不大。但人工植入的阔叶树种为后期形成针阔混交林创造了条件,有望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与防火能力。

两个案例均未得出“单一干预有效”的结论。谭羚迪强调,应避免放大单一措施作用,森林恢复需要综合评估长期效益与生态变量,才能真正实现气候目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进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璋基于尖峰岭国家公园的长期研究,分享了其团队在热带雨林人工林生态修复方面的系统探索。他强调,热带雨林不仅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也在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和碳储存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海南岛作为中国热带雨林的核心分布区,承载生态、水源和碳汇多重战略功能。

当前,海南国家公园内人工林面积超过120万亩,主要为桉树和橡胶等单一树种,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匮乏、抗扰能力弱。针对这一问题,科研团队在尖峰岭建立了多个生态修复试验地,通过“林下套种”“混交结构优化”“引入稀有乡土种”等方式恢复结构复杂的次生林系统。他指出,热带人工林修复不能“一刀切”,应依据不同演替阶段与地形条件分类施策,同时建立长期监测机制与适应性管理策略。未来修复工作需要在维持碳汇潜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和支持社区参与之间实现协同增益。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气候项目主任乔峰介绍了机构在海南沿海渔村开展的气候风险评估与社区参与式行动。智渔长期关注小型渔业群体,这一传统渔民群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既是脆弱者,也是生态系统治理的重要力量。乔峰指出,台风、大风和寒潮是海南渔民面临的三大主要气候威胁。以2023年超强台风“摩羯”为例,虽然其强度超过2014年“威马逊”,但由于政府提前转移安置、加固渔船和修建防潮坝,灾害影响显著减轻,体现了地方适应能力的提升。

在荣山寮和北港岛两个典型渔村,智渔通过调研发现,极端天气正在减少渔民出海天数,进一步压缩其生计空间。与此同时,鱼类洄游路径改变、沿岸侵蚀和渔获减少问题日益突出,但由于鱼价上涨,渔民实际收入受影响有限。在适应策略方面,智渔推动渔村转向生态旅游与文旅融合,如鼓励村民参与滩涂共管、转型发展餐饮接待服务等。此外,机构还推动渔民参与政策性保险试点,并引入断电报警器等智能设备以降低养殖灾损。这些工作为海洋社区构建更有韧性的气候应对路径提供了可行经验。

在“气候报道媒体人经验分享”圆桌对话环节,两位嘉宾——自由撰稿人刘敏(网名“熊阿姨”)与“共益资本论”主理人黎宇琳——围绕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媒体实践与挑战展开了深入探讨。

刘敏首先回顾了她十余年的一线报道经历,强调自己更擅长通过讲述故事、聚焦具体人物和事件切入宏大的议题。例如,她曾通过报道鸟网非法捕捉、柳絮与城市树种选择问题等,将生态议题与社会现实相联结。她认为,故事化的结构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提升读者共鸣。但她也坦言,面对极端气候等议题,构建清晰叙事链条仍面临挑战。

黎宇琳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他长期参与公益传播与媒体支持项目,主张将报道重心从“问题呈现”转向“解困路径”探索。他提出“解困式叙事”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框架,鼓励媒体从人的处境出发,挖掘解决问题的力量。他还展示了由“解困叙事网络”整理的新闻案例库,希望激励更多媒体人在报道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时寻找突破口。

对于尽管近年来气候和生物多样性话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但媒体人仍面临“议题疲劳”与“传播失效”的挑战,刘敏指出,叙事套路和写作手法若无突破,易陷入重复;黎宇琳则认为,气候报道正从抽象概念转向现实生活场景,与公众的关联更强。他强调,应从“人的困境”出发,探索回应与解法,推动报道从呈现问题走向“解困叙事”,以提升报道的现实意义与行动导向。两位嘉宾也谈到了内容生产在“流量为王”时代的困境。刘敏提到,在主流媒体中长文仍有价值,但平台流量机制推崇“情绪驱动”内容,导致严肃议题难以出圈。黎宇琳认为,问题不是流量本身,而是如何重构衡量“好内容”的标准,推动“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COP)的环节中,现场化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的联络小组。参会者们被分为五个小组,分别代表五大国家联盟,围绕“2030年实现零毁林”以及“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用于森林保护”两个假设案文展开立场交锋与双边磋商。在第一轮谈判中,各方围绕“零毁林”表述存在明显分歧,虽有初步妥协意愿,但未达成共识。第二轮谈判聚焦森林保护资金议题,虽出现更多灵活性,但仍未就金额与机制达成最终共识。在这场模拟联合国会议中,谈判时间紧张,条款修改不断扩展,立场与利益间复杂的博弈也令参会者体验到了现实多边谈判中达成共识的困难。


4月25日,所有参会者前往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进行实地探访。在园内,尽管园区已开展了大量的修复工作,但参会者仍能通过园区展示的前后对比图片以及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直观地感受到台风“摩羯”对园区植被覆盖状况的巨大影响。这一亲身经历让参会人员深刻体会到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海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明洁分享了近年来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以超强台风摩羯为例介绍了相关情况。她以2024年第十一号台风摩羯为例,其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海南造成巨大损失,但气象部门通过提前谋划、强化责任组织、精准预报等措施,有效应对了台风,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海口市蓝天救援队党支部书记郑帅在分享中介绍了海口蓝天救援队在台风摩羯救援中的工作情况。作为一支民间公益救援组织,在台风来临前,蓝天救援队与气象、应急等部门保持沟通,收集信息,准备物资,集结队员和志愿者,并进行紧急培训。救援行动中,明确职责分工,与政府部门联动,通过内部沟通机制及时协调,实施了包括清除路障、转移群众、救助患病老人等多种救援行动。救援过程中,蓝天救援队面临物资供应困难、人员调配挑战、群众配合度低等问题,如群众不愿转移或因私人财产问题阻碍救援。最后,郑帅强调了团队协作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蓝天救援队作为辅助力量与公安、消防等合作,并得到社会力量和政府的支持。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园长马雪峰介绍了摩羯台风后园区的处置过程、损失情况及未来规划。马雪峰表示,在台风来临前,园区通过与气象部门沟通,按往年最大台风威马逊的标准进行准备,包括召开三次会议布置防风措施、领导代班值班、储备饲料和药品、加固设施等。然而,摩羯的破坏力远超预期,导致园区供电供水系统瘫痪、监控光缆中断、大量树木倒伏、动物行为异常等问题。灾后,园区通过多部门协作,迅速清理道路、修复设施、恢复供水供电,并对动物进行健康监测和行为训练。同时,园区总结经验教训,计划未来在植被选择、设施加固、智能化监测、应急响应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升级,以提高园区的抗灾能力和恢复能力。

本次媒体工作坊不仅是一次交流对话的平台,也帮助参会者深化了对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议题的理解,为今后媒体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挑战,绿色和平将持续推动环境传播的专业化与本土化进程。

相关阅读

28
2025.04

环境先锋故事 | “与环境议题相遇,不过是一场机缘巧合”

Original 不止音乐会 绿色和平行动派2025年04月28日 09:01北京 说起气候行动、环保议题,人们总能感受到一种若有似无的沉重责任感,然后一股脑地加上“伟大的”、“无私的”、“全人类的”这样宏大的前置形容词。然而,环境保护与气候行动远不止是守护自然的长远愿景,更是对 […]

22
2025.04

地球日互动丨 从今天起,让我们“成为改变的一部分”

Original 不止音乐会 绿色和平行动派2025年04月22日 08:30北京 今天是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Our Power, Our Planet”。 People Power,人的力量,是绿色和平不断以“行动带来改变”的源泉。 今天,绿色和平与第三届「 […]

27
2024.12

全球塑料公约难产背后:各国立场“一厘米都没动”?

文章首发于《南方周末》。本文作者姚喆,为绿色和平全球策略顾问。 如果对主席建议案文做一个关键词检索,不难发现各国在谈判中最大的关切:“经济”出现了38次,“资金”有27次,远远超过“健康”的13次。塑料公约对经济的潜在冲击是各国决定谈判立场的重要考量。 “高雄心联盟”指责“务实派”逃避关键问题,是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