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聚焦碳足迹:新法规下中国车企如何保持全球竞争力?|零碳交通专家谈②

2025年4月9日
© Paul Langrock / Greenpeace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持续升温。当前,全球范围内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法规相继出台,交通领域电动化进程不断提速。随着国际供应链格局不断变化,这些政策对中国车企的出海正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绿色和平推出“专家共议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系列文章,与能源与交通领域的资深专家共同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系列第二篇,绿色和平与四位来自业界不同侧的专家,就“聚焦碳足迹:新法规下中国车企如何保持全球竞争力”的话题展开探讨。

专家名单

郑   颖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部特邀研究员

陈钰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委会委员

New Energy Nexus中国首席研究员

武双贺

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战略中心副总经理

张   娜

Minviro(LCA环境足迹评估)中国区负责人

绿色和平:全球汽车行业的碳足迹管理政策日益趋紧,中国企业正在面临哪些具体挑战?

陈钰什:再生材料的来源是一大难题。当前,确保废旧动力电池回归正规回收体系并将其转化为低碳再生材料是全行业努力的方向。与欧洲市场相比,国内消费者对于合规问题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国内亟需提升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通过正规渠道回收电池。我们正与车企紧密合作,积极探讨完善国内废旧电池回收体系的解决方案。

武双贺:在加速推动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的背景下,企业急需提升自身碳足迹管理能力。供应链方面,目前国内的绿电直供以及绿证的全球互认仍然存在较大困难,这也是企业出口业务正在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信息披露方面,许多企业由于过往没有相关经验,缺乏自身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治理体系,在面对欧盟等渗透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时,面临比较大的合规压力。

郑颖:对于碳足迹的问题,当前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众多的不确定性。企业无需慌乱或随波逐流,应首先明确自己测算碳足迹的目标。 从自身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厘清产业链当中哪些环节可以减少碳足迹,哪里可以优化布局。相信大部分企业对自身碳足迹已有所掌握,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令自身供应链减排的实际行动。我们注意到,许多主机厂对供应链上游提出了要求,但转型过程困难重重,这不仅涉及复杂的资源调动,还需要技术手段的革新,特别是在碳足迹核算、数据格式标准化以及信息传递与应用等基础问题上,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张娜:企业需要高瞻远瞩,从战略层面对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以我们参与的全球电池联盟“电池护照”项目为例,该项目要求碳足迹追溯至矿端。这充分展现了欧洲在碳足迹管理方面的宏大野心,也揭示了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我相信中国企业在应对挑战方面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行动力,但核心是要提前布局,将可持续发展与供应链碳足迹溯源放在战略层面规划布局。 

绿色和平:面对可持续法规的不断收紧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刻变革,中国汽车行业应如何有效应对挑战并把握发展机遇?

张娜:中国有句古话“谋定而后动”,我想强调的是“谋”的重要性。企业需要在战略层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能稳步推进转型升级。一方面,中国企业应注重提升海外的市场和品牌建设能力。虽然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很强,但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影响力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还应加大对法规研究和整体性思考的投入。除了关注质量、安全性和价格等传统维度外,还需着重考虑“可持续”这一新的关键指标。例如,某些海外车企在供应链管理和减碳路径规划方面研究已十分深入,甚至细化到不同类型、不同链路供应链及不同技术路线电池本身的环境足迹对比分析及使用阶段的环境足迹影响研究。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学习和借鉴。随着欧盟《新电池法案》对碳足迹阈值要求的临近,中国企业可以从最具减碳潜力的环节着手,以实现精准降碳。

郑颖:中国企业之间需要加强互惠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赢。当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企业单打独斗,但其实多个企业共同努力是可以形成更大的影响力的。尤其是在发声方面,团体发声比单个企业更具说服力。就《新电池法案》和碳足迹相关规则而言,欧盟委员会很少会与单一企业深入磋商,而行业联合发声可以更有效地代表整体利益,在法规制定和行业规则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政策支持。

武双贺:企业需要从矿产资源和汽车产业链角度出发,更深入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矿产资源角度来看,行业正在探讨全球是否会从石油经济过渡到锂矿经济。“锂”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汽车行业的生产成本。由此,全球锂矿资源的分配格局将对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值得全行业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从汽车产业链角度来看,我们一直在强调全生命周期的概念。“链主”企业除了在供应商层面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应注重在用户端探索并应用这一理念。新能源车的产业模式与燃油车不同,整车企业不再仅仅售卖硬件,而是在未来通过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服务与用户建立更紧密、持续的关系。

绿色和平: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进入全球市场,行业应优先思考并协调应对哪些问题?

武双贺:不论是动力电池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内企业都具有一定先发优势,整体技术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全球化布局方面仍稍显薄弱。当前,中国企业的出口市场主要偏向于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而在欧美等成熟市场的影响力相对有限。未来,中国企业需要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全球化布局战略。

陈钰什:现在有三大趋势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一是再全球化。当前全球化已从WTO时代的单一模式转向多级、多层次的多样化联盟合作。中国企业需要适应这一文化转变,在全球重新分工中构建利益共享、韧性更强的供应链。二是低碳化。推动低碳转型涉及从材料到技术和治理体系的全方位变革,并将重新定义全球产业分工。中国企业需要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并积极布局电池回收等环节,从而形成完整的闭环产业链。三是数智化。智能网联汽车的兴起与电气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都体现出软件正逐步取代硬件,成为定义汽车性能核心要素的趋势。未来的汽车或将成为高度定制化的平台,这对传统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经营理念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在“数智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加强与国际企业在先进技术、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共建合资品牌2.0的时代。

郑颖:中国企业在出海时应秉持换位思考的原则。进入他国市场时,需要关注对方真正关心的重点,并在全球化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只有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才能从长远上增强互信,让各国不将中国企业视为威胁,而是看作助力本地转型和实现共同利益的伙伴。

绿色和平:请用一句话总结企业当下应该做什么?

武双贺:企业应该思考并着手构建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

陈钰什:在推动汽车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时,企业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全面覆盖物质流、信息流、生态环境和能量流这四个领域;同时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开展更全面的考量。

郑颖:沉住气,看远点。

张娜:企业需要在战略层面站得更高,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并非空谈,也不意味着必然增加成本。很多案例表明,企业通过采用精细化管控、绿色能源、再生循环及新技术,大幅减少了资源消耗、降低了排放,从而实现减碳和其他环境影响的有效降低。

本文所述观点为专家的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绿色和平的立场。

相关阅读

17
2025.04

当所有车都用电,网约车凭什么保持减碳优势?

出租网约车的电动化是交通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空驶率可能会抵消电动化带来的减碳“福利”。

16
2025.04

“节气的时差”凸显农户气候脆弱性,提升韧性需多元主体参与

绿色和平与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节气的时差:多元农户经营主体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策略案例研究》报告。

02
2025.04

布局电动化、提升运输效率,快递业减碳潜力有多大?

绿色和平与同济大学联合发布《快递行业电动化转型与运输效率优化的减排潜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