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中国低碳转型源于内生动力,不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2025年2月19日

文章首发于新浪财经。本文作者李欣然。

  全球气候治理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持续推进,但面临地缘政治局势动荡、气候议题与贸易安全等多领域交织的复杂形势。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也迈入深水区。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气候行动将何去何从?新浪财经与国际知名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展开了系列对话。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二篇,对话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女士。

  袁瑛女士深入分析了电力、交通和钢铁等高碳排行业的脱碳策略,并指出金融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她看来,美国近期在气候政策上的转向不会对中国能源转型进程构成实质性冲击。相反,这一变化为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肩负起领导者角色提供了新的机遇。她强调,为进一步加速国内气候治理进程,绿色和平愿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在向世界讲述中国环境治理成就与进展的同时,提供更具建设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引领更多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与气候应对的实践中来。

新浪财经与袁瑛女士合影

以下为本次对话实录:

  Q:您认为目前中国高碳排行业向净零转型有哪些难点与挑战,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以及您觉得有哪些可行的解决方法来化解这些难题?

  A: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可以从不同行业部门的碳排贡献出发,识别减排的难点,进而确定重点行业减排的路径和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方向。首先,能源行业无疑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电力部门,电力部门的碳排放量占能源领域总排放量的40%以上。因此,加速电力部门脱碳是净零转型的重中之重。其次,工业制造亦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以钢铁行业为例,其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8%,而中国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更是占到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再次,交通领域也不容忽视。该领域涵盖汽车制造以及道路运输等多个环节,其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此外,金融领域亦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产业发展的背后支撑,金融行业应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投资,同时促使资金从高碳产业逐步退出。

  我们可以从上述关键碳排放部门的减排挑战一一入手,寻求解决方案。

  (一)电力部门:加快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满足社会新增电力需求,消除绿电交易壁垒,同时严控新增煤电

  我国的能源转型工作正在积极有效开展中。其中面临的挑战来自多个方面:首先必须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的审批和建设,避免煤电进一步挤占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空间。其次,为适应大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的灵活性和运行调度机制需要更加优化。同时,需加快储能技术发展,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与使用效率。此外,我们还需拓宽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的绿电需求。例如,数据中心作为新兴高科技行业的能耗大户,应逐步提高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甚至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同时,钢铁等传统高耗能企业也应加大绿电采购力度。为此,应逐步消除解决绿电交易机制中的障碍,促进可再生能源更广泛地进入市场。

  (二)交通部门:优化车辆结构,降低道路运输排放

  一方面,从汽车的产量和保有量来看,需加快燃油车的退出进程,提高电动车的产销比例。尽管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迅猛,但从市场保有量来看,燃油车仍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应进一步推动汽车厂商提升电动车产量与销量比例。另一方面,无论是私家车还是货运车辆,其上路后的碳排放都是亟待解决的挑战。以货运的代表行业快递行业为例,应积极推动快递企业提高电动车等新能源车量的使用比例,减少货运车辆的道路排放。

  (三)钢铁行业:向短流程工艺转型,加速全产业链深度脱碳

  目前,中国钢铁冶炼工艺以长流程为主,长流程粗钢产量占钢铁行业总产量的90%左右。然而,长流程的碳排放强度是电炉短流程的两倍以上,且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快速置换和退出。因此,在加速从长流程向电炉短流程转型升级的同时,应提升钢铁行业整体的电气化水平,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各环节的使用比例。

  (四)金融领域:推动资本流向绿色产业的重要抓手

  当前,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投融资仍面临巨大缺口。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虽已取得显著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一方面,应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崛起;另一方面,也应关注高碳行业的转型需求,助力其尽快实现低碳转型。此外,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制定净零目标并付诸行动,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气候信息披露和气候行动,将从金融机构本身及其投资标的两个层面,推动绿色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助力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高碳行业的减排挑战与机遇与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形势密切相关。当前,在全球经济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以及能源安全问题凸显的背景下,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企业出现了倒退行为,这无疑加剧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正日益加剧。为此,我们应更加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加速推进绿色转型。

甘肃张掖甘州南滩300兆瓦光伏发电配套储能电站(绿色和平“普通人囤电指南”视频截图)甘肃张掖甘州南滩300兆瓦光伏发电配套储能电站(绿色和平“普通人囤电指南”视频截图)

  Q:目前,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系列鼓励化石燃料的行政命令。您觉得美国的政策转向是否会对全球和中国的能源转型产生影响?

  A:特朗普再次上台后,迅速签署了退出《巴黎协定》的行政令,这一举措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包括美国自身在内的气候行动,必然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其政策不仅包括鼓励油气开发与出口,还涉及暂停海上风电租赁、冻结《通胀削减法案》中对电动车和光伏产业的支持政策,以及冻结大量国内和国际气候资金。这些措施不仅拖慢了美国自身的能源转型进程,也对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构成了重大阻力,尤其加剧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上带来了诸多挑战。

  然而,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并非源自外部,更多是基于自身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能源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市场化驱动阶段,其发展势头不会因美国或其他国家的政策变化而改变。此外,中国政府在多项重要政策决策文件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这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的决心,以及这一转型进程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非受外部因素左右。

  另一方面,美国在低碳转型和气候资金方面的倒退,也带来了全球气候的危机和领导力的空缺。中国作为全球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以及今年COP30(联合国第三十届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巴西举办,这些都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应与巴西、欧盟以及非洲地区气候脆弱国家等各方应团结协作,共同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新动力,保持气候治理的积极势头。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应发挥更大的领导力,与各方携手推动本国及全球气候进程。

袁瑛与德国气候特使Jennifer Morgan、绿色和平国际资深政策专家Kaisa Kosonen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海外新能源投资与绿色公正转型”边会上发言

  Q: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社会中不同主体的合作。绿色和平作为一个非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气候行动中有着怎样的定位,发挥着怎样的角色?

  A: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是一个扎根中国本土二十余年的国际环保机构,这也反映了我们在中国开展气候与环境工作的两大特点。一方面,我们在中国已深耕超过二十年,见证并深度参与了中国环境治理与气候行动的进程。以清洁空气行动为例,绿色和平从2008年就开始关注中国城市的空气治理行动,并开展相关工作。这些年来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PM2.5浓度大幅下降。在能源转型方面,绿色和平是中国最早开展风电和光伏产业研究的国际环保机构,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加快中国的能源转型进程。中国近年来在清洁空气、能源转型、森林保护以及可持续渔业等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绿色和平一直参与其中,并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此外,作为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不仅具备本土视角,还兼具国际视野。绿色和平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公室,积累了丰富的全球思维和在地工作实践经验。我们一直探索推动国际合作和交流,以及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挑战的故事和经验向全球客观地讲述出去。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媒体视角日益割裂的背景下,独立、客观的声音尤其难能可贵,绿色和平致力于向世界讲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上的成就、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当时许多国家地参会运动员对中国的空气质量表示担忧,甚至戴着口罩前来参赛。在此背景下,绿色和平发布了独立的北京奥运会环境评估报告,全面、建设性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在清洁空气和低碳转型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提出的建议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积极采纳。

  近年来,我们也持续在国际场合积极分享中国在气候和环境领域的成就与挑战。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众多国际多边会议的NGO观察员,绿色和平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NGO和国际媒体与中国代表团的互动与交流。此外,我们还通过组织联合国大会现场的边会活动,围绕中国在海外能源投资的举措与进展、推动公众参与气候行动的实践等主题开展讨论,吸引了众多的国际气候工作者和国内外媒体的参与,有效促进了各方对中国在这些方面工作进展的深入了解。

2024年11月,袁瑛在绿色和平代表团在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新闻发布会上2024年11月,袁瑛在绿色和平代表团在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新闻发布会上

  Q:我们了解到,“可持续生活”也是绿色和平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您认为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公众对可持续生活的认同和参与?

  A:我们始终致力于推动和赋能公众的气候和环保行动,这也是绿色和平区别于其他智库型国际环保机构的重要特点。近年来,公众普遍认识到气候变化迫在眉睫且日益严峻。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影响偏远山区,也波及城市居民,如内涝、高温、暴风雨雪等现象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然而,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公众参与气候行动仍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气候变化这一复杂议题与公众的连接较弱,公众难以找到自身与气候问题的直接关联;另一方面,公众常感到无力,不清楚如何通过具体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气候议题的“破圈”尝试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许多有趣且创新的探索,致力于将气候问题从政策和技术层面的讨论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其与公众生活紧密结合。例如,我们探索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联,我们还将气候变化与年轻人喜爱的桌游相结合,开发了名为《地球号!宇宙飞船》的桌游。该游戏以地球号宇宙飞船为背景,旨在通过桌游的形式让年轻人意识到气候危机的紧迫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跨界的创新,将气候议题与公众关注的领域有机结合,扩大气候行动的影响力。

  绿色和平还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参与方式。例如,在绿色和平举办的“鸭先知文化节”上,我们和不同的社群连接起来,将气候变化议题深入到可持续食物、建筑、摄影以及户外活动等社群中。通过赋能这些社群,我们鼓励他们设计与自身兴趣相关的气候行动。这种方式不仅使绿色和平的行动更具广泛性,激发不同兴趣群体的参与热情,推动他们共创和设计属于自己的气候行动方案。

2024年5月,绿色和平“鸭先知文化节”现场2024年5月,绿色和平“鸭先知文化节”现场

相关阅读

23
2025.03

当18个普通人在暴雨里抽命运盲盒 |世界气象日:不成气候X绿色和平

2025年世界气象日,国内首个中文气候播客《不成气候》带我们一起回到去年9月台风“普拉桑”刚刚过境的杭州,走近绿色和平与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联手举办的气候变化沉浸式剧场《角色》。

21
2025.03

IPCC气候专家对话:如何将庞大科学问题转化为真实实践行动

全球气象专家在杭州碰头, IPCC-62是什么?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2月24至3月1日期间在杭州召开。这是中国承办的规模最大的气候问题国际会议,来自130余个国家的IPCC成员国政府代表、有关观察员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参会。 本次会议是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的关键会议, […]

27
2025.02

绿色和平美国办公室: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不仅背弃了未来,也背弃了作为领导者的道德责任

文章首发于新浪财经。本文作者李欣然。   美国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再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一决定为全球气候治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此背景下,全球气候行动将何去何从?ESG评级中心与国际知名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展开了系列对话。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三篇,对话绿色和平美国办公室气候项目副总监John No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