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重塑气候变化话语,共创气候行动联结丨气候叙事工作坊回顾

2024年9月30日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从年初的极端寒潮、提前到来且屡破极值的华南暴雨,到笼盖华北和中原地区的炎热高温、肆虐各地的超强台风,气候危机已然成为2024年的关键注脚。

随着危机加剧,气候变化的主流叙事也从关注“政策”与“技术”的宏大叙事,转向解释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强调气候危机的灾害性后果。然而,越来越多的灾害报道,也让许多人逐渐感到疲惫和无力。

绿色和平和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共同发起了“气候灾难下的民间力量” 系列工作坊,集合地方社群、环保组织和媒体工作者,通过建设知识分享和资源交流的平台,提升极端天气事件响应能力和气候传播能力,为公众参与气候行动提供新的路径和方向。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作为“气候灾难下的民间力量” 系列工作坊的第二场,于9月20日举办的气候叙事工作坊,再次邀请地方NGO伙伴、媒体和内容生产者们聚集在杭州,一起思考我们每个人和气候变化的关联,共同创造更具希望、可以赋能行动的气候叙事,为引导更多公众参与气候行动建设积极的话语基础。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本次工作坊不仅邀请了包括绿色和平传播经理蔡元慧、国内首个气候主题月刊澎湃新闻《临界点》主理人刘栋、国内首个中文气候播客“不成气候”主理人何弦、食通社创始编辑常天乐和“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发起者黎宇琳等作为嘉宾、四十余位参与者现场加入交流,还邀请了叙画团队,通过捕捉工作坊场域里流动的信息、情绪和氛围,记录了这次聚会上物理和情感空间融合的过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现场都发生了哪些精彩发言和讨论。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01 从极端天气灾害到菜价——气候叙事的变与不变

琦麟气候变化可能是一只猫科动物,平时风平浪静,突然变得比较极端。

南希:遥远的气候变化跟我们息息相关的部分,也许就是今天出去吃火锅,发现椰子鸡里的鸡涨价了。

气候变化究竟是什么?当我们扫描时下的媒体报道,碳中和、极端天气、气候适应、气候韧性、能源转型都是与气候变化高度绑定的词汇。但是这些词汇如此宏大、庞杂,对公众而言气候变化仍然是一个抽象且模糊的概念。

在工作坊的第一个环节,参会伙伴抛开这些抽象模糊概念,通过分享记忆中“与我有关”的六个气候变化报道关键词,重建对气候变化的理解。令人意外的是,“鸡”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几位分享者不约而同地提到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尤其是受许多人青睐的“清远鸡”和“文昌鸡”在极端天气考验下涨价这一现象。

除此之外,“焦虑”和“疲惫”这样的情绪词汇也多次出现。一位分享者提到,因为关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公众看完这样的内容之后既不知道这样的危机怎么解决,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能参与的方式,进而对于气候变化影响相关的叙事日益“麻木”。与此同时,“行动”和“解困”这样的词汇也被反复提及。许多参会伙伴都分享到,行动和解决方案恰恰可以成为应对焦虑和疲惫的最佳方案。

© Tang Minghui / Greenpeace

大家对气候变化报道关键词的分享,恰恰反映了国际和国内气候叙事的变与不变。

绿色和平传播经理蔡元慧梳理了国际气候传播常见的三类叙事角度。第一类偏向于公共政策和国际进程;第二类偏向于经济商业报道,比如追踪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等;第三类则偏向于民生发展和气候公正,这类报道常常聚焦于具体的人,既有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者,也有积极应对的行动者。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深度报道开始转向关注“解困”,不仅提出问题,更尝试探索报道解决路径。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刘栋分享了他从郑州暴雨报道,到整合资源共同创立国内第一本气候月刊《临界点》的历程。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临界点》用多元议题呈现了气候问题的复杂性——从公共健康到气候谈判、从能源转型到文化遗产保护、从揭示现象背后的科学成因到尝试探寻解决方案。刘栋坦言,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灾害,疲惫、无力和匮乏的资源是我们共同的挑战。坚定方向,探索解困和联结彼此,才能互相赋能,一起走下去。

02 光说影响没有用,那么该说些什么?

周楚涵气候变化要求我们在思维和行为上转型,(这样的转型)无法靠恐惧实现。恐惧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危险上,却降低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黎宇琳把一个问题潜在的解决方案提供给读者,这是对读者的一种赋权……解困式报道提供了解困的力量。

从论研究到讲故事,从谈问题到说办法,关于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讨论是整个工作坊的核心环节。

绿色和平心理学研究团队思维工坊(Mindworks)的分析指出,多年来气候变化传播的经验证明,仅靠强调气候变化紧迫性、严重性的叙事来吸引公众关注气候变化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样的叙事方式会加重恐惧心理和无力感,而且不能提供公众参与改变、尝试行动的线索。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复合危机的考验下,公众已经对灾难感到疲惫,让更多样的、充满可能性与希望的故事发生,公众的行动意愿才能被激发起来。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发起者黎宇琳告诉大家,解困式报道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它提供了超越传统叙事里颂扬与批判二元法的第三条道路,即把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方案都给到公众。这样的叙事方法为建设性对话提供了机会,也是对公众和媒体的双向赋能——让公众有足够的信息和线索去了解并参与解决问题,让内容生产者可以突破保持距离的客观态度,介入到问题中并用有积极意图的报道推动社会改变。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解困式报道的运用和通过话语重塑气候危机下的社会心态是两种可以实践的方向。

© Liu Qilin / Greenpeace


03 从理论和餐桌,气候叙事要把不同议题、不同的人联结起来

何弦:(这个播客)一开始是两个不成气候的科研学生记录平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学习和思考……现在我们把它和时事热点、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相关联,做成一个我们感兴趣的东西。

常天乐我们经常打交道的农友,给我们种吃的东西的人,已经遇到非常多的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气候变化对于农民到底意味着什么,消费者如何跟他们建立联系很少被报道。

国内首个中文气候播客“不成气候”主理人何弦和她的伙伴乐园都是大气科学的博士。受到社交媒体充斥气候变化相关的错误、虚假信息触动,她们一气之下“不务正业”地开始做播客。最开始,播客“不成气候”主要介绍主播二人平时读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而现在她们和越来越多人与议题关联起来。低碳过年,食物与健康,音乐,都成为她们节目的选题。

来自食通社的常天乐,带领我们从餐桌这一个小的切口,进入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从餐桌和食物联结起农业生产、政策体系、技术、科学,甚至信息传递系统。在过去的几年里,天乐和食通社的伙伴一起做了很多实地调研,尝试解剖气候变化对食农系统中土地、作物、餐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复杂关联和不同影响。在她看来,只有把这些纷繁复杂的议题联结到一起,才能看到系统解决问题的希望。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04 世界并不完美,行动带来改变

雪姬作为2022年清远洪灾时第一个响应的人,(我们)组建了社区民间居民互助网络……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做自然保护,还需要回应自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气候变化。

李伟我们把青少年气候教育项目统称为未来使者,我们希望培育关注未来、关注未来环境变化的小使者,让这些居住在杭州最西北山村的孩子,有机会参会到气候行动中来。

应对气候变化仅有气候叙事本身是不够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气候行动。气候行动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案例和先驱?清远南瓜田自然教育发展中心创始人雪姬、三生谷生态村发起人汪海潮、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李伟等地方NGO伙伴给我们带来了分享。从青少年的气候教育到乡村振兴,从自然疗愈到生态村的社群建立,来自一线实践者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创造行动导向的气候叙事的两个要点:1)从日常现象的感知切入,用基于生活和本土文化的话语谈论气候变化。2)强调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外在危机,而是人类社会和个体内部的各种冲突和分裂的外显。

应对气候危机,我们需要的并不止是所谓的“气候行动”,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生活方式。讲述和实践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更积极向上、更具建设性意义和系统性影响的应对方法——在向内走的同时向外行动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共享、共识、共情、共行。工作坊不仅为大家提供重塑气候话语的技巧,更力求让所有人产生联结,向着一个指明解决方案的目标共同前进。正如《临界点》主理人刘栋分享的刊名来由时所说,临界点有两重意思,一重是危机不可逆的临界点,另一重是变革的临界点。我们要相信当下的努力会汇集起来,让社会共识在未来抵达积极的临界点,最终导向社会系统性变革。

无论如何,气候叙事必须要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而改变。在生产更多的话语之前,我们需要常常提醒自己,今天气候议题上最大的分歧不在于是否承认问题,而在于如何导向解决方案;只谈论气候影响会加重无力感和情绪负担;我们需要抓住人们想要追求的更美好的未来图景,并给予大家行动的启示。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在一天的活动末尾,叙画师邀请所有的伙伴观看墙壁上对工作坊叙画的完整记录,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后,大家围成圈,依次用关键词点出自己参与活动后的所思所想,“能量”“联结”“想象”“勇气”等充满可能性的词语一一被人们提出。从话语到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量正在逐渐酝酿。

相关阅读

30
2024.09

我们把一场气候危机搬进剧场,接下来……

我们希望这台戏剧成为一个工具,帮助更多人与那些和自己身份不同的人建立连接,并开始思考:面对气候危机,我的角色是什么?我又能做点儿什么?

26
2024.09

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马兹·克里斯滕森谈中国之行的感受

通过行动、动员周围的人,才能解决地方环境问题,进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12
2024.09

活动预告 | 来“多元”气候行动工作坊,寻找自己的行动方向

来报名多元气候行动工作坊,寻找自己的行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