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中欧气候合作:全球能源困局中的新契机

2022年8月30日

文章首发于China Daily

作者系绿色和平资深项目顾问 孟琦

在全球化遇阻,疫情和局部冲突叠加,通胀和供应链受损并存,能源市场动荡的当下,中欧的愿景前所未有的一致:维持一个稳定的全球秩序,提振因疫情和社会动荡带来的经济低迷,通过气候变化合作实现较低成本的低碳转型。

近几年中欧气候合作经历了合作共赢的“蜜月期”,也经历了受各种因素干扰的“低谷期”,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气候合作愈发难以与其他领域的对抗和竞争区隔开,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全球气候治理已经成为大国竞相争取影响力、掌握话语权的领域。这也意味着,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领域势必将与经贸、技术等国际赛场重合,气候合作难以“去政治化”。

俄乌冲突后,欧盟与美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上进一步深度绑定,当下基于价值观和“站队”思维的大国关系更具脆弱性。欧盟和欧洲各国更审慎地对待对华关系,并加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其他绿色合作伙伴。

二是欧盟正在建立全球碳减排的新范式,并以此为基础塑造其在气候合作中的优势。中国做出“双碳”目标的承诺后,欧洲不断表达对中国具体减排措施的关切。欧盟也从过去的中欧光伏贸易摩擦中吸取经验,在对华贸易和技术合作上表现得更加谨慎和保守,并计划提前设定低碳领域的标准和规则,如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草案。该草案的通过标志着《欧洲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关键的具体化措施开始落地,这也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巨大影响,加速推动全球的经济发展朝绿色低碳方向迈进。

未来国际气候合作将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部分国家制定超前的绿色减排政策、技术和标准,利用国际贸易政策确立气候合作的框架,制定气候竞合的规则,并将长期掌握绿色低碳领域的话语权,在绿色赛道上继续巩固其优势地位。新态势的出现也将对中国的低碳转型时间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是气候变化仍然是中欧关系的粘合剂和助推剂,绿色伙伴关系是双边关系的重要一环。欧洲很清楚,应对气候变化绕不开中国,中国能源转型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中欧携手合作会大大减少转型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即使在双边关系相对脆弱的2021年,中欧依然举行了两轮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开展了数次高级别对话。

对欧洲来说,若论及全球环境治理的雄心、践行承诺的决心与政策的执行力,中国是毫无疑问的可靠盟友,也是志同道合的伙伴。2019年欧盟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与2021年出台的中国1+N政策体系遥相呼应,表现出了对气候挑战和转型路线的趋同性思考——将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并涵盖了整体与局部方方面面的创新与转型路线。

图片来源:绿色和平

因此,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是双边关系的窗口和亮点,气候合作依然具有广阔的前景。一方面,中国需加速转型,做好应对绿色门槛的准备。CBAM草案等不断加设的绿色“门槛”提高了中国企业未来在欧洲乃至世界布局的环境和技术革新成本。尽管短期内,CBAM等规则尚未对中国企业出口产生巨大冲击,但长期来看,绿色化、低碳化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升级的战略方向。中国需认识到欧盟对建立和维护低碳领域国际规则标准的重视程度;更需要加速国内低碳转型,通过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进一步催化国内市场对技术革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低碳技术和可持续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掌握绿色行业准入门槛的话语权,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竞合中提升实力,促进中国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欧面临共同的转型困境,应加强能源领域协同发展。面对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和中长期的减排困境,欧洲不得不暂时拥抱煤炭。同样的,在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框架下,煤炭稳固了其近期在中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由此看来,欧洲和中国都面临类似的路径难题——如何兼顾短期保供和长期减排、协调好煤电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关系。这既需要技术上的突破,也需要前瞻性的规划和行动,以及以更包容开放的态度加强双多边合作 。

纵向上,双方可以继续挖掘合作领域。中欧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中欧企业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了多项包括海上风电、燃料电池和储能等技术研发和项目开发等合作[1],未来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绿氢等领域还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俄乌冲突打乱了欧洲既有的能源供应体系和能源战略规划,在此背景下,欧盟的“REPowerEU”能源计划更具加速动力,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而中国在风电光伏、电动车和电池等领域的生产和消费拥有领先的竞争力,广阔的市场,未来进一步下降的研发成本等都可以成为双方深化合作的基础。

横向上,双方可以多元化发展合作机制,在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上扩大互信基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中欧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推动了中欧对双方绿色投融资标准的理解与合作。双方作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未来可以以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为依托,继续扩展合作范围。双方还可以设立特别工作机制,促进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研发,必要时将此类工作机制的设定纳入高层对话,拓宽双方合作的可能性,为行业和企业跨国合作创造基础和机遇。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中欧各自的绿色行动已经为气候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应强化共同愿景,夯实合作基础。在实现各自绿色目标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经济韧性,引领全球突破能源困局,推动全球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复苏。


[1]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展望》,http://www.ececp.eu/wp-content/uploads/2021/01/01-Keynote-Speech-XU-Xiaodong.pdf

相关阅读

08
2024.04

绿色转型金融观察 | 中国气候投融资试点进展

本文旨在梳理当前中国气候同融资试点进展和相关案例经验,为有关部门和行业提供参考。

08
2024.04

绿色和平×局部气候调查组 | 工作究竟在哪里找?

绿色和平与局部气候调查组采访了几位就职于绿色产业的年轻人,并结合他们的经历与思考,创作了这样一个虚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