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已与食品安全同样成为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近来频发的饮水危机事件更是暴露了中国饮 用水多环节管理流程中的漏洞与责任分担不明等问题,也增加了公众对城市供水的“不安全感”。
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但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必是不可忽视一环。鉴于中国的水源地又以地表水(河流、湖泊)为主,因此,主要河流的水质情况与居民的身体健康唇齿相依。相关研究表明,饮用水源地已检出含有工业常见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其中部分物质并不能被当今净化技术彻底处理掉。这不仅暴露了饮用水源治理的薄弱,也表明中国化学品管理的相对滞后。
饮用水源地管理乱象普遍
2014年7月至9月期间,绿色和平工作人员在长江上中下游沿岸3座主要城市重庆、武汉和南京进行了城市饮用水源地实地调查。调查发现三地多处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频繁的游泳、钓鱼等人为活动,甚至存在个别“水源保护区”的标志牌旁堆放生活垃圾等管理乱象。同时调查员在以上三座城市为中心城区供水的共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获取了11份水体样本,对其所含的三类有机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PAEs)、双酚A(BPA)和全氟辛酸(PFOA)含量,以及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三项常见检测指标pH值,高锰酸盐指数和重金属(铁、锰、铅、镉)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pH值、铁、锰、铅、镉、高锰酸盐指数、邻苯类物质DEHP和DBP的指标检测值均未超过《标准》中相应限值。另三个城市的全部样本水样中都检测出双酚A(BPA)和全氟辛酸(PFOA),目前中国并未对此两项有毒有害物质设立相关的水质标准限定。
邻苯二甲酸酯(PAEs)、双酚A(BPA)和全氟辛酸(PFOA)均为常见的人造工业化学品。邻苯二甲酸酯主要作为塑化剂使用,用于生产塑料制品、电子、医疗产品以及香水、指甲油等。双酚A也普遍存在于各类日用品中,包括包装材料、玩具和婴儿奶瓶等。全氟辛酸(PFOA)常见于润滑剂、化妆品和纺织品等制作流程。此类有毒有害物质普遍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致突变和生殖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性等特征,潜在构成健康和环境危害。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并不能被现今普遍的水处理技术完全消除。而目前中国水环境标准中监管的此类有毒有害物质非常有限,更不在政府部门官方监测或水厂的常规指标中。
长江–主要饮用水源地成最大“下水道”
长江是中国最长、水量最丰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也是中国主要饮用水源地,供给全国30%人口的饮用水。除此以外,这里更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成来自长江流域。但高速发展的代价是废污水排放总量的迅速增加,年接纳废水量位居全国各大流域首位,占全国近50%,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最大“下水道”。
造成长江水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的因素中,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冲击属于其中一个主要因素。2012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47.4亿吨,工业废水超六成占64.5%。研究显示,工业增加值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相对污染密度就会增加0.847个百分点。受沿江工业园区及传统产业布局的影响,长江流域主要排污企业集中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等工业。此外,生活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长江航运污染同样使长江不堪重负。
加强水源地保护需多方投入
长江三城市饮用水源地实地调查第一期即暴露出公众保护意识薄弱、水质信息公开不足及污染物限排监督缺失等问题。绿色和平饮用水源地调查组长杜莎表示:“有毒有害物质已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体中,这也意味着加强保障公众健康的措施刻不容缓。”对此,绿色和平呼吁政府应尽快:
- 加强水源地保护力度,改善水源周边环境,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工业排污和人为活动;
- 确保水源地水质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提高水源地监测覆盖,包括增加监测指标和公开监测数据;
- 做好突发水环境污染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准备,以更快速的污染反应,全面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建立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完善对构成健康和环境危害的工业化学品生产、使用、排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监管,以便更快在环境水体中识别与控制特征污染物。
更多材料支持以及饮用水源地调查进展,敬请联络:
李菲 绿色和平媒体主任 li.fei@greenpe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