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如何解读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2014年6月10日

——本文于2014年6月4日发表于新浪博客中外对话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硕表示,为防止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必须在2030年前使碳排放达到峰值。

评论人士希望中国能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引入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本周,气候政策又成为了热点话题。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公布二氧化碳控制计划次日,中国高级研究员何建坤透露,中国可能会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引入二氧化碳总量控制制度。

这一次,无论中美两个碳排放大国是否又在辞令上“打乒乓球”,中国方面提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倒是可供人一瞥中国未来气候计划的框架,尽管这个常被称为“二氧化碳排放上限”的说法并不准确。

一方面,他的观点并不代表政府意见,他只是中国气候变化咨询委员会主席。另一方面,引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却是可以预见的。事实上,这是中国加强气候监管自然会采取的一个步骤,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在此梳理一下中国近期的气候政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政策环境。过去10年中,中国采取务实的态度,逐步设立气候和能源目标。中国“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对能源消费采取了“双控”政策,即同时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能源消费上限”)。两项措施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能源强度目标是中国2020年前气候承诺的一部分,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能源消费总量的目标则仅仅是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已。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中国尚未实行 这样的双控政策,“十二五”规划中仅对二氧化碳强度设定了目标。因此,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国的气候政策自然要引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

中国如真在“十三五”规划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内容,此做法应当受到欢迎。但对监管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微小的改变,因为这不仅要增加新的汇报途 径,还要各级提高测量、汇报和检验水平。这项政策的国际影响也值得一提。按照发展进度,人们自然会期待“十三五”规划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十四 五”期间或2020年后成为国际性措施。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值得警惕的是,“二氧化碳排放上限”这个说法会使人误以为要求碳排放不断减少。实际上,“十三五”规划的总量控制目标 即便存在,仍很可能会为碳排放增长留有余地。因此,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以及有关碳排放峰值的政策尤为重要。现在,有一点非常明确:中国 必须在2030年前使碳排放达到峰值。 

译者:郭筝

相关阅读

15
2025.01

回顾2024:面对不确定性,中国车企的绿色突围之路

2024年上半年中国车企海外使用阶段碳足迹分析

08
2025.01

最新研究表明,林业碳汇交易需警惕劣币驱逐良币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碳中和国际研究院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联合发布《减碳绿途:通向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之路》

06
2025.01

碳市场2.0:林业碳汇的国际进展与本土实践|媒体工作坊回顾

当减碳目标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哪些解决方案是真正值得推广的,哪些需要我们批判性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