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重“氮”的水
“在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中国,过度施肥的种植方式正在迅速夺走所剩不多的好水,”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副经理潘文婧说,“这个研究说明,除了最近广受关注的工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对中国的水安全也构成了极大威胁。如果不及时扭转化肥的过度施用情况,水质性缺水必将继续蔓延,最终导致处处有水却无水可用。”
绿色和平于2012年委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专家对中国部分人口密集地区的地表和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区域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流域及三峡库区等六个大型湖库,以及江苏江阴、河北栾城等大型集约化农产品产地。研究者分析比对了逾百份文献资料,参考了大量水质监测部门的数据,并且在近80个地点对水质进行了实地检测。
报告数据显示,研究涉及到的中国主要湖库地表水整体水质均已降为人体不宜直接接触的劣V类水;而2012年8月的实地检测结果表明,16个饮用水源地(含备用水源地)监测点中,10个样点的水质低于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其中总氮超标情况突出。此外,相当一部分地下水样本的硝酸盐含量较高,如河北栾城部分区域的大棚蔬菜地下水样中硝酸盐均值达到20.03mg/L, 超过中国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限制标准20mg/L。科学研究证明,短期饮用硝酸盐浓度达10mg/L的水即可导致蓝婴病。[1]
通过对水质恶化成因的分析,研究者认为氮肥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是主要因素。[2]资料显示,中国超过一半的省区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安全上限,其中山东寿光市集约化蔬菜生产的氮肥平均投入量早在十年前就已达到该上限六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氮肥的利用率却在缓慢下降,目前仅为三成左右,也就是说,近七成氮肥流入水土,成为污染物。研究发现的总氮和硝酸盐含量过高,就是氮肥大量流失的直接后果。
“在饮用水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中国,如果继续不计后果地施用化肥,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恐怕难逃杯水难求的局面,”潘文婧指出。“道理很简单,对于人的生存,粮食和饮水缺一不可,在这二者面前,顾此失彼就等于满盘皆输。一个合理的农业政策,必须得保证二者的双赢。”
绿色和平呼吁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联合行动,重视氮肥流失造成的水污染问题,立即启动农业氮肥施用减量目标和措施,保障水源安全、环境质量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1]目前我国规定地表生活饮用水标准为硝酸盐(以N计)10 mg/L,地下水源限制值为20 mg/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另,据国际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境署(EPA)的报告,6个月以下的婴儿即使短期饮用硝酸盐含量超过10毫克每升(折合纯氮值)的饮用水,都有可能患上蓝婴病。
[2]根据国家环保部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流域的调查,工业废水对总氮、总磷的贡献率仅占10%~16%,而农田的氮、磷流失和生活污水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以太湖流域为例,农田氮肥流失污染对水体总氮的贡献率为最高,占到29%。
报告摘要下载: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publications/reports/food-agriculture/2013/nitrogen-fertilizer-water
媒体联络:
唐大旻 绿色和平媒体主任 +86-10-65546931-185 +86-1391152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