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发现北极”第3天:踏上海冰!

2011年9月15日

夕阳西下,船员们在甲板上享受片刻的宁静。

昨天傍晚启航之后,我们的船向西北进发,今天下午两点左右驶入海冰区。我去饭厅接水喝,老水手大卫问我:“见到海冰了吗?”嗯?我一惊,已经进入海冰区域了啊!转身就往窗口跑,向外一张望,果然白茫茫一片……

我的室友乔治亚提醒我:“上到驾驶舱里去看,更清楚哦。”

那还用犹豫吗?我立马下到宿舍房间里,穿上厚外套,帽子手套围巾全副武装,相机往脖子上一挂,然后就向上窜。

不过,驾驶舱里气氛可没这么轻松。海冰区意味着危险,虽然“极地曙光号”是破冰船,但是太厚的冰不值得去冒险,于是船就找碎冰块之间的夹缝钻来钻去。船长丹尼尔、领航员阿尼、女水手丹妮都面色凝重,注意力高度集中。除了紧紧盯着前方窗外的海冰,还要随时操纵手中的舵向,眼疾手快,如作战指挥一般。

剑桥博士提尔和3D专家马修也在驾驶舱里驻守。他们的任务是观察附近海冰的面积和厚度,希望挑选出适合进行科学测量的冰块。

我上到甲板上,想看得更清楚。气温大概在零下四度,没有风,天气很晴朗。海冰就像油脂碎块一般浮在水上,面积都不大,最常见的大小差不多相当于一间客厅。放眼望去,海冰碎块绵延不绝。随着船驶过,紧挨船舷的海冰被撞击得沉沉浮浮,露出下面深藏不露的海水。

神奇的是,北冰洋的海水是漆黑色的,不知是因为光线角度太倾斜,还是因为太深。总之,就像一滩墨汁,下面藏了些什么,完全未知。也许巨大的鲸从船下游过也不一定。

更美妙的是,彩虹一直跟随着我们!空间很辽阔,可以见到完整的半圆形彩虹从海冰上跨过。

下午四点,提尔找到了一块足够大的冰,将近一百米长,冰面上长着两条冰脊。所谓冰脊,就是碎冰碰撞之后挤压出来的部分,像山峦一样。但是海冰上的冰脊都很低,高度也就在几十厘米。

找到目标冰块之后,提尔、尼克、马修迅速下到冰面上,将传说中的神器——激光3D扫描仪支起来,开始扫描冰面形状。外国人做事情真得很认真,平时开玩笑,但是工作一来,脸孔都板起来,一是一二是二,自己份内的事绝对做好,总结起来就是“自觉”。

水手“李逵”(我忘了他英文名了,但是长相倒是记得很牢)看我靠在船弦上向下张望,就冲我招手:“下来吧!”“我可以吗?”我对团队的规矩已经有感受了,擅自行动是不可取的。“李逵”点头说可以,网络工程师尼尔立刻接话说:“穿上救生衣就好了!”说完就带我向工作舱走,拿起一件救生衣帮我套上。

那……我可真下去啦!我抓住绳索,沿着搭板一步步走下去,五步,我就踏在了冰面上。头一秒钟没感觉,因为冰面太平稳,除了表面覆盖有薄薄一层积雪,其他感觉跟北京冬天的滑雪场没区别。不过,第二秒,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在北极啊,这是在海上,这是在一块漂浮的海冰上,这是我本次万里跋涉最终的目的地,就是这块冰,我站上来了!天哪!我立刻跳起来,狠狠跺了了三下,嘴里叫着:“这是我在海冰上的第一步!”然后又转身冲船上的人挥舞双臂。大家都看着我笑。不过我一高兴,一转身就滑了一跤。“李逵”开玩笑说:“哦,现在你又有了海冰上的第一跤了……”原来海冰不滑是假象,表面的积雪很薄,走过去就踢走了,露出下面的冰块,非常滑,所以要穿老虎牙一样的雪地鞋。

偶有闯进测量区域的人,尼克或马修都会礼貌地把他们“请”出去,生气或者大喊大叫是不会的。科学家们全神贯注的埋头与自己的仪器“谈恋爱”。

工作就是工作,玩儿就是玩儿,人家分得真清楚呢。

晚上9点,科学家结束了冰上扫描工作返回船舱。明早7点,他们又要开始钻探,测量冰层的厚度了。

相关阅读

28
2023.11

COP28迪拜气候大会倒计时:这几个谈判议题是关键

距离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正式开幕只有最后三天。今年以来,中国、美国和欧盟等几大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议题上的互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届COP28的底色。 从本月中美发布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来看,面对全球气候危机,中美在能源转型正义、可持续复苏 […]

23
2023.11

最新研究 | 嵌套式长期购电协议如何助力企业绿电交易?

2023年11月23日,北京——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嵌套式长期购电协议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梳理分析了中国绿色电力交易的最新进展与挑战,介绍了嵌套式长期购电协议(Sleeved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作为新型 […]

21
2023.11

消费电子供应商绿色转型加速,2030年100%绿电成减排关键

研究发现,上榜供应商在绿色转型上虽取得进展,但主要供应商减排目标与1.5度控温目标仍存差距,设立2030年100%可再生能源转型目标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