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谁来关心大连和渤海

2011年7月15日

在7月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关于渤海漏油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之前,关于本次事件的消息已经流传甚广。在海洋局的新闻发布会之后,作业方康菲公司仅仅20万人民币的罚单、840公里原本一类水质的海域污染为毫无用处的四类劣质水、康菲中国的合作方中海油免于承担责任等消息,让公众难以接受。

公众有着无穷的疑问:为什么罚款这么少?为什么通报这么迟?责任方仅仅是康菲吗?更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几乎整整一年以前,大连的漏油事件仍历历在目,政府和公司为什么似乎没有吸取教训?姑且不论海洋局“事故原因需要时间来调查”的理由是否可以满足公众为何隐瞒一个月的质询,而且这个说辞是否存在混淆通报义务与事故调查的意图,单20万人民币与840公里四类劣质水质两个数字的悬殊对比,就刺痛了公众的神经。

原油泄漏对海域的环境以及生态影响是长远而恶劣的。

原油泄漏对海域的环境以及生态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长远的。那些习惯了在一类清洁海水中畅游的生物在急转为四类劣质的水中无奈窒息或中毒死去,而一不小心沾染了油污的海鸟无法飞翔,那些油污不会消失。石油中含有的多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海洋生物有着很高的致死作用,大量海生物的死亡意味着海洋生态的破坏,这样的伤害有可能在很长时间之内都很难恢复。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故中,有超过3000万升的原油泄漏,而其对阿拉斯加州海域生态的影响则长达20年,部分海洋生物至今仍未重新发现,它们或许已经灭绝。

在去年大连的漏油事故中,遭受最直接打击的还有商业渔业。很多近海的贝类养殖厂的扇贝直接受到了原油的污染,大面积死亡,即便存活下来的扇贝,也不再适合被食用。被水溶解的一部分原油成分不但污染了贝类养殖厂,近海附近的海床也未能幸免,所受到影响的范围,随着海水的扩散,以及洋流等因素逐渐扩散至区域内的捕鱼业,以及其他各类深、近海水产品养殖业。因此,任何漏油事件的估算绝不仅仅是金钱的计算,任何针对措施也绝不仅仅是短期内对油污的清理。

渤海这次泄漏的原油总量数字还未得出最后结论,但渤海属于半封闭海域,这样的海域本身自净能力更有限,根据上次大连事件的经验,以及历史上原油泄漏事件先例来看,这次的事故对于渤海海洋生态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区区20万人民币所能补偿,而且伤害可能是长久的,并且由于渤海本来已经被污染的异常脆弱,此次漏油事件可谓是雪上加霜。

我们认为,中国应该建立这样的一种机制,首先是信息透明,泄露事故责任公司和政府都要立即公开关于泄露规模和影响的详细信息;其次要进行基础设施的综合风险评估,即政府要对全国的石油基础设施做出全面的风险评估;进一步则要改进全国和地区的石油泄漏应对计划,政府要制定全国的石油泄漏应对计划,以便更有效地应对重大石油泄漏事故;随后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在发生严重海洋石油泄漏之后,政府应当展开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而最基础的是,健全石油污染法律体系。

去年大连的漏油事故对于这种国家应对机制而言似乎从未发生,让那次惊人的污染失去了改变政策的价值。这使得此次渤海溢油事件发生后,依然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像政府很少关心公共海域的污染一样,以牺牲环境的发展最终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本文由绿色和平媒体推广总监王晓军发表于2011年7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阅读

22
2023.08

日本宣布福岛核污水排放入海日期,绿色和平:生态安全让位于经济利益

2023年8月22日,东京 ——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日本办公室,对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福岛核污水排放安排提出批评意见。绿色和平指出,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海域的有关安排,无视科学证据,忽略公众意见,也侵犯了日本和太平洋周边地区居民的基本权利。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声称“排污入海是唯一可行的选项”,这 […]

14
2023.08

独家| 崔宜筠、朱梦曳:如何突破电力系统转型的短期困境?

编者鉴语: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持续为电力系统安全保供带来挑战。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兼顾电力系统的深度脱碳和安全保供需要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在此背景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推出聚焦电力系统低碳保供方案的系列文章,旨在通过分享不同资深电力从业者的视角和观点,聚焦不同 […]

11
2023.08

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气候能源善治的助推力

中欧共同承担全球气候能源治理中的重要责任,加速自身能源转型,能够提高全球气候治理雄心,推动全球主要排放国的减排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