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持续干旱,6000多万人受灾,5.03亿亩耕地受旱,直接经济损失236.6亿元。这百年不遇的巨灾发生在印象里温润宜人的云贵广西令人警醒,更 让人不能不睁大双眼审视周围的世界,问一问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动用大量资源来催雨、供水济旱,或是动员大家捐赠一瓶瓶水,但这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是仅仅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指标不治本?
对于问题的源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气候专家许建初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案:“百年大旱是存在必然性的偶然事件。”简练的总结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气候变化。包括前中国气象局局长、著名气候专家秦大河在内的众多专家已经指出,气候变化是南方持续干旱的原因之一。更准确地说,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会增加,强度会加剧。这次旱灾的不断升级,是在云南等西南省份近年面临灾害频发的艰难挑战中最新、最严厉的一环。
曾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的毛家村水库的库尾已经干涸,有农民开始在龟裂的库尾从别处引水浇灌,他们估计旱情暂时不会缓解,所以打算种生长周期短的白菜。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云南开始呈现气温变暖的迹象,90年代后期增温明显,高温干旱不断。进入本世纪,云南的高温干旱事件更由2~3年一遇变为1~2年一遇。水资源大省云南与干旱结下孽缘:2005年降水持续偏少再加上罕见多的日照,出现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2006年平均气温为近30年最高,出现1986年以来最严重的冬春连旱;2007年2~3月则为30年来同期降水最少年。而此次牵动全国的干旱其强度和肆虐幅度又创下新的记录。这恰恰形象地印证了在科学界回响、但在此次媒体和网上讨论中却一再缺失的权威共识。
前几天,也有人承认这次的确有气候变化助纣为虐的因素,却一味强调说这是“天灾”。其实,现在地球平均气温加速变暖,两极和高山冰川大量消融,旱涝、飓风灾害肆虐,这样的异常早已超过自然变化规律。气候灾难背后的推手不是捉摸不定的风云,而是由于人类在短时间内挖掘燃烧在地下埋藏了千百万年的煤炭和石油,排放出巨量加剧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因此归根结底,这是人祸!只有认可这个事实,接下来才能有行动的坚强决心。
绿色和平工作人员钟峪站在龟裂的湖尾,手捧干涸的湖底淤泥,里面还能看见几颗螺。
如果还对全球变暖的事实有质疑,请看看灾区干涸的水井和江河,龟裂的田地,还有灾区同胞那渴望的眼神以及孩子们脏脏的小手。这样的场景,对于昔日温润的西南是如此陌生而令人痛心。这样的情景,近年来同样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在甘肃、宁夏、河南、内蒙、安徽、海南等地,甚至在亚洲水塔青藏高原,冰川和冻土加速消融已在不声不响之间流失了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动摇了当地居民的房屋地基,使牧场鼠害肆虐、沙化荒芜。
比起冷冰冰的、听起来带有不确定意味的科学数据,这些真实的当下场景是一次又一次响亮的提醒。告诉远在都市,感受不到水资源宝贵也不懂得惜水如金的人们,在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灾害背后,出现了系统性的、亟需修正的大问题。除却对同胞灾民的关切,远离云南的都市人们目前担心的或许是喜爱的迤逦风景不复存在,甚至由于干旱歉收导致菜价上涨,茶叶、药材甚至鲜花的价格上涨。但这种遥远的关联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成为每个人都“难以忽视的真相”:热浪、雪灾、海平面上升、暴雨、疾病等等。
坡地上的梯田由于干旱,今年小春基本绝收。
几个月来,我也关注着云南关于水的点点滴滴——捐款、捐水、打井、抽水、催雨,试图缓解旱灾带来的灼痛。但仅仅是一次次的临旱而止渴,并不能改变人类自己打乱了行云布雨的气候规律的事实。阻止气候变化已不是软绵绵、轻飘飘的口号,而是在灾害面前依然脆弱、经济结构亟待调整的发展中中国的紧迫现实。只有抓紧步伐减排、低碳,做到治本和解远虑,才是让更多的地方免于同样焦渴的“未雨绸缪”根本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