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面对环境信息公开,请不要避重就轻

2010年8月13日

2009年10月13日,绿色和平发表《“沉默”的大多数——企业污染物信息公开状况调查》调查报告。此后,壳牌、雀巢、中国石化三家公司分别在各自的官 方网站上刊登了相关的声明。三家公司并未否认超标排放的事实,但都以异曲同工的和“应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划清了界限,表示已经对污染工厂进行了整改, “遵守中国法规”,因而不需要再公开环境信息。这三家行业巨头虽然打破了“沉默”,但其发言其实在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

诚然,对污染行为的“整改”十分重要。作为超标企业,进行整改和停止排污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但决不是唯一的责任。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的是超标企业在30天之内,通过当地的主要媒体公开主要污染物信息,强调的是在“一定期限”内以“主要渠道”向“主要利益方”承担“责任”。这些公司和地方环保部门在污染问题上强调“重在纠正”,正是忽略了“主要利益方”,也就是公众在环境问题中的权利。公众参与是《办法》制订的主要初衷,“重在纠正”的思维本身还是把环保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事,忽略了公众的基本权利——最终有可能被污染毒害的,承担环境污染风险的,不是企业,也不是政府,正是被蒙在鼓里的公众。这种忽略的不公正性,可见一斑。

健康危害, 有毒物质污染, 水污染, 水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 电子垃圾, 电子废物, 空气污染

绿色和平的工作人员在广东省清远冠龙纺织有限公司附近的排污口取样。

公众知情的作用不仅仅如此,环境信息公开更是公众对企业进行长期有效监督的前提。恐怕企业一直对污染物信息犹抱琵琶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没有准备好面对众目睽睽的监督。如果企业确定污染问题已得到解决,并对自己使用和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有足够的控制和了解,那么向公众公开这些信息,到底何难之有呢?这些没有被公开的信息里,到底有什么是不能被公众知道的呢?所谓“阳光不锈,流水不腐”,遮遮掩掩的效果,只是令人更加浮想联翩,乃至“越抹越黑”。

环境信息公开也不应被理解为一种惩罚性手段,是对超标企业的另一种“处罚”——此“公开”非彼“揭短”。敢于承认污染记录,却努力将自己和“应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撇清关系,是目前企业在中国对环境信息公开精神的一种奇怪的曲解。在建立了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的国家,企业的污染物的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无论企业是否存在超标行为都应公开相应的环境信息。这种常态不但保障了企业所在社区内公众对于企业污染物信息的知情权,同时也积极促进了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健康危害, 有毒物质污染, 水污染, 水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 电子垃圾, 电子废物, 空气污染

一条流经深圳的河流已被沿河的工厂严重污染,并已失去任何生命的迹象。

现在看来,壳牌、雀巢和中石化的回应,都还没有切中问题要害的改进,因为恐怕在大部分企业眼里,这个问题中孰轻孰重的关系,是本末倒置的。在重于泰山的公众环境权利面前,一两次污染记录,公司的“社会形象”等等,都只是微末小事。相关企业还是要正视这一点,打破“沉默”,揭开“面纱”,环保部门也应建立长效化和规范化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确保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成为常态,也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常态。因为我们所说的“公众”,正是那些无处不在,生活在污染中的老百姓,正是“众目睽睽”中眼睛的主人们。

——马天杰,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

本文发表于2009年10月28日《南方都市报》

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绿色和平志愿者

相关阅读:

绿色和平企业污染物信息公开状况调查(PDF,345kb)

一岁的环保部未来会如何成长?

绿色和平要求巴斯夫公开环境信息

中国污染治理任重而道远,工厂排污36计专题

相关阅读

22
2023.08

日本宣布福岛核污水排放入海日期,绿色和平:生态安全让位于经济利益

2023年8月22日,东京 ——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日本办公室,对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福岛核污水排放安排提出批评意见。绿色和平指出,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海域的有关安排,无视科学证据,忽略公众意见,也侵犯了日本和太平洋周边地区居民的基本权利。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声称“排污入海是唯一可行的选项”,这 […]

14
2023.08

独家| 崔宜筠、朱梦曳:如何突破电力系统转型的短期困境?

编者鉴语: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持续为电力系统安全保供带来挑战。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兼顾电力系统的深度脱碳和安全保供需要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在此背景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推出聚焦电力系统低碳保供方案的系列文章,旨在通过分享不同资深电力从业者的视角和观点,聚焦不同 […]

11
2023.08

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气候能源善治的助推力

中欧共同承担全球气候能源治理中的重要责任,加速自身能源转型,能够提高全球气候治理雄心,推动全球主要排放国的减排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