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月,各国代表频频聚头,商讨气候协议,但每一次却都是失望而归。离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只有50天不到的时间了,我们离一份满意的哥本哈根答卷还有多远?
先是在美国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气候变化峰会,东道主奥巴马没有能抓住机遇,向其参议院施压,以推动美国的国内气候立法,白白浪费了潘基文秘书长的精心安排。
接着是在美国匹兹堡的20国峰会,难得把各国的财政部长聚到一起,但发达国家还是没能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计划达成一致。
然后是在泰国曼谷的联合国气候谈判,总算是把谈判文本从200页缩减到了100页左右,但剩下的100页字里行间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巨大分歧。
再就是本月18日和19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主要经济体论坛,十七个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的环境或能源部长出席会议,结果也只是重申了一下空洞的政治意愿,美国的重点依旧是努力将中国、印度作为其减排乏力的借口。
联合国总部,每个国家都应该为气候变化担负自己的责任。
离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只有50天不到的时间了,我们离一份满意的哥本哈根答卷还有多远?简单来说,哥本哈根还有四道难题。
第一题是减排目标。算上新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上个月公布的25%日本减排目标,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还是远远达不到联合国委员会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的要求。这其中,还有些发达国家的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也就是说,最后实际的承诺可能更低。而美国参议院要是通不过其国内立法,再低的美国目标也可能落实不了。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认为这是发达国家有责任也有能力做到的。
第二题是资金。鉴于发达国家对气候问题所应负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来帮助其适应气候变化并减缓气候变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出钱给最贫穷的国家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似乎还好商量,但出钱给发展中大国来发展清洁技术和低碳经济就困难了。截至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只愿意泛泛的谈一下气候资金的规模,但却不愿意商量资金的来源。关于钱到底是由发达国家政府来出,还是由国际碳市场来筹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甚至连发达国家之间也达不成共识。
第三题是协议的法律性质。《京都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的第一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多边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美国于2001年撤出了《京都议定书》,现在正努力说服大家也放弃“京都”。美国希望在哥本哈根达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松散协议,各国只就政治意愿达成共识,然后各自决定如何出台其国内减排计划。欧洲看着美国的消极态度,还有一个接一个的国家没法完成其《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阶段减排目标,也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动摇。另一边,发展中国家认为,如果不能达成一个类似《京都议定书》这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发达国家2020年的中期目标不可能兑现,资金和技术支持更没有指望。
第四题是测量机制。发达国家要求所有国家都能定期提供详细的减排成果清单,并要求减排行动符合统一的可汇报、可测量、可核实的标准。美国认为,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是排放大户,如果没有统一的测量机制,没有办法相信这些国家自己的测量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坚持认为,发达国家的减排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收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那部分减排才有义务被核实。
虽然哥本哈根面临着这么四大问题,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新出现的两个机遇。首先是最近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姿态,陆续出台了中期减排措施,成为了推动国际谈判进程的新鲜动力。在上个月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中国到2020年会大幅度消减其碳排放强度;巴西总统卢拉承诺,到2020年减少80%的亚马逊森林砍伐。巴西的环境部长卡洛斯还透露,巴西正在考虑使其排放量在2005年的水平上封顶。在匹兹堡的20国峰会上,印度尼西亚总统宣布,到2020年将其排放增长降低26%;如果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印尼可以将其排放增长降低41%。印度承诺,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到2020年要达到20%。
奥巴马将如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诺贝尔和平奖?
此外,奥巴马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应该被看成欧洲人为促成哥本哈根下的巨大赌注。如果奥巴马想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必须充分利用诺贝尔带给他的政治资本和他作为美国总统的权力,扭转美国目前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阻碍作用。同时,诺贝尔将于哥本哈根大会召开期间在挪威奥斯陆授奖,届时奥巴马将到访北欧,看来也免不了要出席哥本哈根大会。如果他不能发挥领导力,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促成一个公平、积极和具有约束力的气候协议,那他作为全世界最强大国家元首的威信会受到很大质疑。不得不说,欧洲人出了一计妙招,却也是险招。若奥巴马没法实现各方的期望,全世界人民对于诺贝尔和平奖的尊重也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