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这句口号随着去年16天的奥运会落下帷幕,似乎逐渐淡出人们的讨论。但是随着今年8月8日的临近,北京进入还世界 一个清洁城市的第一年。回想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北京在筹办过程中,为兑现这7年前的承诺,北京作出了巨大的环保努力,为北京这座城市在奥运过后留下 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也更为中国其他城市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现在会有人来问: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北京是否还能享受这笔宝贵的绿色财富,奥运的绿色效应还有吗?
面对国内相当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生态建设已被列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随着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环保总局荣升为环境保护部,成为可以参与国家有关重大决策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北京以2008年为例,一年环保投入260多亿的资金在整治环境污染。不得不说,中国仍然在持续不断的加速努力,希望将绿色奥运的脚步延伸下去。
据有关数据和报道,奥运会过后,北京还在坚持和巩固各种行之有效的环保举措,以持续改善北京的环境质量。特别是为保障奥运过后空气质量不滑坡,2008年9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重点包括,继续抓好以淘汰高排放黄标车为主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行“绿色施工”为主的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垃圾填埋场污染排放和实施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污染控制应急措施等。效果有目共睹:今年前半年,北京市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达到146天,北京上半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创10年来之最。
但是,在奥运期间习惯了舒畅呼吸的北京市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年三月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针对媒体对于“空气污染指数显示空气质量优良,但大家却看不到蓝天白云”的问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现在的空气污染指数是10年前制定的,当时只考虑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指标,而与灰霾天气密切相关的PM2.5这种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没有包含在内。针对这一情况,而环保部正在研究将评价体系与时俱进,使监测的指标和人民群众的感官指标尽可能一致。
这种对环境标准和要求的自我提高和自我挑战正是环境改善最更本的必要精神。北京的环境改善能得以持续,并卓有成效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原因并不仅仅是北京所投入长达十年的时间、不同阶段的各项长短期措施和上百亿的资金,更重要的是破釜沉舟的决心。这种决心同样是中国更多其它飞速发展中的城市需要借鉴的。
在改善北京环境问题上,奥运会只是一个催化剂和加速器,是加快政府环境治理的进程。而奥运会后新北京的建设,以上这些措施得以有效的实施,真正让市民在乐业的同时享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安居,这才是北京环境治理的根本目的。
对于中国其他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而言,北京所做出的努力不仅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典范,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训。北京投入的十年和几百亿,是当初追求经济发展,忽略环境存在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环境问题不是花谢花再开那么简单。环境一旦被污染,所用于解决问题的时间、资金都将是庞大而不可估量的。所以,“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在北京筹备奥运的过程中成为一块让人心痛的伤疤。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照顾环境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新的模式。这才是去年在北京那16天的激动之后,北京以及中国更多其他城市需要在接下来的五千年里坚定去走的环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