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奥巴马——拯救气候与扭转经济的双重重任

2010年8月13日

布什当政的八年,可谓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最艰难的八年。美国作为对气候变化问题负有最大责任的国家,不但不愿意负起任何国内的减排义务,还不断地阻挠国际气候谈判进程。随着赞同美国大规模减排的奥巴马的当选,全世界也期待着一位“气候救星”的诞生。

但同时等待着奥巴马的却也是近二十多年来美国最糟糕的经济颓势。担心美国经济受影响,是布什为其在应对气候方面不作为的最常用理由。而如今,奥巴马将如何负起拯救气候与扭转经济的双重责任?答案便是以刺激向新能源经济转型来带动经济增长。

其实早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已提出了实现气候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丰收的诸多设想。首先,奥巴马认为到2050年美国应减少80%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主张建立国内“限制排放与交易许可”(cap-and-trade)机制,用拍卖的方式来分配全部的排放额,再将拍卖所得投入清洁能源的发展。

其次,他提出建立15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研发基金”,并希望借此创造500万个“绿领”就业机会。在具体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方面,奥巴马提出将目前占美国电力8%的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到2012年提高到10%,到2025年提高到25%。

当选后,奥巴马再次重申,他入主白宫后的首要任务将是其“绿色经济复兴计划”。奥巴马之所以如此看重能源革命对于扭转经济的作用,主要源于他对经济、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共通性的认识。

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减少使用煤炭、石油等污染的化石能源,而建立更清洁的能源结构的两条主要途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两条途径都连接着经济、工业、生活的各个方面,辅之以明确的政府目标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便可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比如说,奥巴马提出鼓励汽车生产商开发设计更节能高效的汽车,并给购买低排放量汽车的美国消费者减税,这样既帮助美国汽车生产商转型以走出目前的困境,又使得普通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从长远来看,还可以预防油价波动对于美国经济的冲击。

确保能源安全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不可再生的资源以及对海外能源供应的过渡依赖,已经使得美国人深受其苦。提高能效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使用;而大多数的可再生能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地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提高能源安全。

事实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被认为是缓解目前经济困境的一剂良方。发改委解振华副主任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谈到了目前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及世界带来的机遇,认为这是一次“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消费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非常好的机会。”

改革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是扭转经济颓势的机遇。但反过来看,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光是错过了重新刺激经济发展的好机会,也会由于更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而导致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也在不久前指出,让眼前的世界经济困难阻碍了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是很危险的。他强调了不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损失将会更严重。此前,由斯特恩爵士主笔的著名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10年内不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全球将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将超过一战、二战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损失的总和毕竟,奥巴马明白,应付经济困境是一个阶段性的、短期的任务,而应对气候变化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扶持节能、可再生能源等低碳产业的发展,既能帮助克服眼前的困难,又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伏笔,可谓是一举两得。

杨爱伦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

2008-11-11             

本文已发布于《第一财经日报》11月17日评论版

相关阅读

22
2023.08

日本宣布福岛核污水排放入海日期,绿色和平:生态安全让位于经济利益

2023年8月22日,东京 ——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日本办公室,对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福岛核污水排放安排提出批评意见。绿色和平指出,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海域的有关安排,无视科学证据,忽略公众意见,也侵犯了日本和太平洋周边地区居民的基本权利。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声称“排污入海是唯一可行的选项”,这 […]

14
2023.08

独家| 崔宜筠、朱梦曳:如何突破电力系统转型的短期困境?

编者鉴语: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持续为电力系统安全保供带来挑战。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兼顾电力系统的深度脱碳和安全保供需要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在此背景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推出聚焦电力系统低碳保供方案的系列文章,旨在通过分享不同资深电力从业者的视角和观点,聚焦不同 […]

11
2023.08

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气候能源善治的助推力

中欧共同承担全球气候能源治理中的重要责任,加速自身能源转型,能够提高全球气候治理雄心,推动全球主要排放国的减排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