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08奥运的最后倒数,整个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在凝望北京。3万5千名国外记者已经陆续抵达北京,他们的视角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社会怎么样看奥运和看中国。
其中一个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是:北京奥运究竟有多绿?这不仅是因为北京大力打造绿色奥运,更因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媒体报导中国新闻的热点话题。
按照官方的说法,北京申办奥运的环境承诺绝大部分都已经全部兑现。可是,官方说法归官方说法,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记者可不一定都照单全收。
从1998年至2007年,北京在环保措施方面的实际总投资达到了1.2千亿元人民币,不可谓不大手笔。当中,有很多环境的改善是有形的,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北京的市民看到地铁线长了,票价便宜了,绿地多了(比纽约中央公园还大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很难看不见的);住在城郊的人甚至还可以看到污染的工厂被关了或转移了。
在场馆的建设中,北京也使用了最先进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譬如奥运村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地热、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等先进技术。这些都是绿色奥运的一些耀眼的亮点,虽然普通的市民不一定可以亲眼见到,但它们都是有形的成就。
但一些环境的改善却不一定是肉眼可以看见的,例如空气污染。根据官方数据,北京的空气质量自1998年逐年稳步提升。可是,大部分的空气污染物是无形的,我们只看见官方资料和数据,却不一定可以用肉眼验证。
在北京待了几年以上的人,大概也会感觉到空气比以前好了──当然,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于大部分来北京采访的外国记者,他们却只看见现状,却没有过去的经验可供比较。他们的比较坐标是自己的国家,不是北京的过去。当他们在北京灰蒙蒙的上空乘坐等待降落时,可能已经对北京的环境状况作了一个主观的评价。
北京奥运的最大遗憾不是环保的硬件出了问题,而是信息公开这类老问题。例如,绿色和平在撰写北京奥运的环境报告时获悉北京奥运村可能通过了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的能源与环境建筑认证系统的认证,可是我们却无处去核实这个信息。为了让国际社会看到绿色奥运的努力,北京甚至可以考虑让第三方机构(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奥运会筹办期间的空气质量评估,这将会使到空气质量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著名学者丁学良最近在一篇讨论“软实力”的文章中说:“在国际社会里一个国家拥有的‘软实力’,是基于一个更自由、更多元、更透明的竞争舞台上,一个国家如何来说自己的‘故事’即实际做过的事情、藉此来投射自己的理想和观念。而且,你所表达的,要能让形形色色的对方真正地相信。”
北京奥运对中国的最大意义在于让国际社会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让中国进一步跨进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这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黄金机会。可惜的是,数以万计的外国记者是来了,但他们看见的却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