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农业
2017年05月15日
项目概况
食物是人和我们所处的环境最亲密的纽带,从食物中可以折射出社会深层次的顽疾。在当前的中国,饥饿和绝对贫困问题已被基本解决,但我们的食物却是用如此不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出来:种一根黄瓜要用30多种农药,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屡禁不止,施用的化肥只有30%左右被作物吸收,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粪便仅一半能够还田,其余都变成污染。我们越来越不能信任吃到的食物;而生产它们的农民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弱势,得不到公平的报酬,也同样不吃自己卖出去的产品。我们的农业发展模式亟须转变——让消费者吃得健康安全,让环境得到永续保护,让农民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绿色和平所推动的生态农业。
我们的工作
1. 农药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农药使用国,很多农药除了具有急性毒性,还能干扰内分泌,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带来长期的健康风险。对化学农药依赖,造成了在中国农药越打越多,病虫害越防越难的局面,同时也带来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绿色和平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检测、调查和揭露。我们推动全国大型超市、国内外主要茶叶品牌和中药材行业禁用高毒剧毒农药,实施农药减量;并呼吁政府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保障居民的餐桌安全。
2.化肥
中国化肥施用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其中仅有33%的氮肥、24%的磷肥和42%的钾肥能被作物吸收,其余则进入水体变成污染,进而带来藻华的爆发。过量的施用化肥不仅不会带来粮食增产,反而会造成土壤板结退化。同时,化肥生产本身就是高污染高排放的过程,氮肥主要来自煤炭燃烧,而磷肥来自磷矿的开采,除了产生大量废渣,也对自然保护区产生威胁。我们通过取样检测评估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应用影像记录污染现场,从而激起公众和政府的重视,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3. 转基因
转基因作物的长期安全性在科学界尚无定论,而转基因作物种植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次生害虫爆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全球85%的转基因作物被设计和草甘膦这种除草剂搭配使用,而2015年这种除草剂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很可能致癌物。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保障十几亿人的粮食安全需慎之又慎,应本着“预防性原则”对转基因作物特别是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采取审慎的态度。我们通过田间和消费端的采样和检测,揭露转基因作物的违规种植,督促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并致力于推动政府的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应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4. 推动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能永续提供健康食物的农业模式,它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尽可能避免化学投入品和转基因对环境的污染。它基于现代农业生态学,也承袭传统农耕智慧,通过轮种间种,种养结合等方式来增进土壤肥力和作物健康,通过物理和生物天敌等方式来控制病虫害。逐渐向生态农业转变,是解决中国食品和农业问题的关键。绿色和平通过与专家合作研究,联合生态农业从业者,推动政府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和消费者的认可。
重要项目进展
1. 农药
- 2006-2012年,历经多年持续对各大超市生鲜果蔬农残检测结果的发布,“超市排行榜”,和多样的直接行动与诉讼等,促使14家超市做出了严格管控高毒剧毒农药使用的承诺。
- 2012-2013年, 通过“茶叶农药调查”“立顿茶叶调查”及“护茶行动”成功推动天福茗茶、立顿生产商联合利华及安溪铁观音集团3家茶叶企业率先制定完善追溯体系和减少农药使用的政策和措施。
- 2014-2015年,发布《一线城市可有一流餐桌——北上广“菜篮子”蔬菜调查报告》,并每月持续公布上海和北京两地 “菜篮子质量月月测”,从而推动一线城市与蔬菜产地政府联动,从种植端加强追溯和监管,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
- 2016年,发布《2016年六大超市蔬菜农药残留调查》,微信阅读超20万,国家食药监随后约谈所涉超市,共同商讨供应链改进方式。发布《2016年绿色和平茶叶调查报告》,普洱市地方政府回函表示将整合4亿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生态茶园,在3-5年之内,使有机认证茶园面积占总面积的30%。
2. 化肥
- 2008至今,先后发布《化学农业污染与藻类水华成因分析》,《氮肥与水污染调查报告》,和 《太湖、巢湖水源地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查》揭示了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水体污染现状和藻华爆发,以及其产生的毒素对饮用水源地造成的威胁。
- 2010年,与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农专家”温铁军联合发布了《氮肥的真实成本》报告。报告首次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氮肥生产、运输、使用环节所产生的和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负外部性;还分析了氮肥行业的补贴政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该报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使农业污染成为很多农业官员和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
- 2013年,发布独立调查报告《与危险为磷1、2》,以四川省磷肥行业为例,反映了磷肥行业副产物磷石膏污染、磷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报告得到工信部、四川环保厅及磷肥行业协会地的积极回应,并与相关部门直接座谈交换意见,推进行业协会出台了堆放管理办法。
3. 转基因
- 2002-2003年,绿色和平作为国内首家关注转基因作物的NGO,先后就转基因抗虫棉的次生虫害问题(《转Bt基因抗虫棉环境影响研究的综合报告》),转基因水稻的环境风险和食品安全隐患发布报告(《“中国转基因水稻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报告》、《Bt转基因水稻——食品安全问题及环境威胁》)
- 2003年,发布国内首份《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上海消费者朱雁翎在看到雀巢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且不予标识后将雀巢公司告上法庭。此后,《避免转基因指南》持续多次更新。2015年,手机APP“转基因侦探”上线,消费者可以通过该应用辨认哪些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 2005-2011年,对湖北等地的水稻种子市场、农技站、种子站以及水稻种植区进行的实地走访和采样调查,调查发现没有被国家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水稻有违法种植的现象,并且已有转基因大米在市场上售卖,发布报告《非法转基因水稻污染中国大米》,《中国九地区流通领域转基因稻米、米制品及转基因稻种调查报告》,《绿色和平2011 年婴幼儿食品、校园周边餐馆及其他加工米制品检测结果汇总》。在包括央视新闻调查在内的众多媒体报道之后,2014年,湖北终于宣布对非法种植和销售进行严打。
- 2008-2013年,指出我国转基因水稻涉及多项外国专利,商业化转基因水稻可能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发布报告 《国外专利陷阱中的“中国”转基因水稻》,《谁是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双重风险下的转基因水稻研究》。
- 2009年,揭露转基因木瓜的非法种植及该技术的安全隐患《海南省转基因木瓜非法种植调查报告》及《转基因木瓜含抗生素抗性基因》。
- 2011年, 发布《转基因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抉择》报告,提出国家在生态农业和转基因科研经费上的投入是惊人的7亿比200亿,呼吁政府应该在环保安全的生态农业技术上多加投入。
- 2015年,检测发现《雀巢、品客、维维等食品被检出含转基因成分 但包装无相关标识》,并向食药监和农业部呼吁更新和细化转基因标识的法规,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 2016年,发布《非法转基因阴云笼罩下的东北玉米产业——非法转基因玉米种植、仓储、流通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多个玉米主产区,高达93% 的田间玉米样品为非法转基因品种。农业部和地方农业部门立即展开调查,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加强转基因技术“监管”。
4. 生态农业
- 2006年,与华南农业大学及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历时一年共同完成了《中国水稻生态农业报告》,系统性地阐述了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所带来的环境威胁,并详细介绍多种水稻生态农业解决方案。2011年,将《中国水稻生态农业报告》的报告内容更新扩展到中国五大水稻生产区(华东、华南、西南、东北和华中)。
- 2009-2011年,联合中国农科院,人民大学和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共同创办《生态农业简报1、2》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 2016年,绿色和平在五常市和黑龙江省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与黑龙江五常市川北道合作社共同发起了“包个鸭子屯点粮”的众筹活动。绿色和平分别联合京东、优步北京、下厨房等平台对该众筹项目进行推广,带来了18万余人次的参与和关注,在10日内完成了众筹目标。之后,绿色和平又与社会资源研究所合作,帮助全国的5家偏远地区农民合作社塑造“源味盒作社”品牌,并且通过春播、自媒体大V等一系列销售平台连接到城市消费者。
- 正是看到国内有着越来越多对生态农业与安全食品有着共同渴望和着手实践的人们,“志同道禾”——中国生态农业公益助农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它是一个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创立,“农禾之家”、“CSA联盟”等机构合作发起的公益服务项目,为从事,参与或支持生态农业的组织或专业人士提供信息分享和资源对接的服务平台,通过链接价值链当中的利益相关方,建立行业合作,信息共享,和公众教育,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生态农业转型,让生态农业成为国内食品和农业体系中的主流。
阅读数:27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