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守护多边主义下的共识:COP30的成果与妥协 | 联合国气候大会闭幕

经过一天加时磋商与闭幕全体会议的一度暂停,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终于在多方博弈中落下帷幕。

本次会议在争议与妥协中取得部分进展:呼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资金支持至2035年时提升至三倍;尽管化石燃料转型路线图未正式纳入大会决定,由主席国推动的“化石能源转型路线图”与“毁林治理路线图”分别获得超过80国支持;此外,全体成员国同意将建立旨在推动包容性转型的“公正转型机制”。然而,在弥合减排行动与1.5℃温控目标的差距方面,大会仅确立了一项将于下届会议提交进展的“加速器计划”,实际力度不及各方期待。

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在大会闭幕日表示——

“新旧议题交织为贝伦气候谈判蒙上“乌云”,资金、减排等传统议题依然焦灼,贸易,矿产资源等新议题给谈判增加了新的难度。然而,大会的“金边”依然清晰可见:近95亿美元森林资金承诺、化石能源退出与毁林治理两大路线图的提出和推进、公正转型机制的建立,三倍适应资金的确立等等,结合巴西主席国与各缔约方对多边进程的坚定支持、以及国际社会对中欧等关键大国发挥气候领导力的共同期待——这些积极信号都将继续为未来的全球气候行动奠定重要的基础。”

焦点分歧:转型脱离化石能源路线图的博弈

全体会议的短暂休会发生在哥伦比亚代表的发言之后。哥伦比亚因不满气候减缓议题进展滞后而当场提出异议,导致闭幕全会一度暂停。

化石能源转型是COP 30气候谈判的核心焦点与主要分歧点。本届气候大会上,一项关于制定“转型脱离化石能源路线图”的倡议成为焦点之一。该倡议由超过80个国家表示支持,旨在将迪拜气候大会(COP 28)达成的“逐步转型脱离化石能源”的共识加以延续和细化。欧盟、哥伦比亚及一些小岛屿国家呼吁将路线图引入大会正式决定,推动各国在国内实施公正、有序的化石能源转型。

在谈判过程中,这一表述遭遇了主要产油国的坚决反对。在大会最终通过的主要成果Mutirao决定中,没有任何关于化石能源的表述。

主席国在全体大会上承诺将分别推动制定关于化石能源退出和制止森林砍伐的路线图,并通过高层次对话机制吸纳产业工人、学者及公民社会代表参与进程,同时将借助在哥伦比亚举行的首届化石能源淘汰会议的经验,向后续气候大会汇报相关进展。

资金僵局:公共资金来源悬而未决

气候资金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气候合作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全球减排与适应行动的落实。其中《巴黎协定》第9.1条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应承担主导性的资金责任,应在新的长期资金目标中作出更清晰、更有约束力的承诺,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大会决定设立为期两年的气候资金工作计划,该计划将在《巴黎协定》第九条整体框架下,对包括第9.1条在内的资金条款执行情况进行讨论,并为弥合资金承诺与落实之间的差距提供持续对话的平台。

在最终的成果文件中,对资金性质进行了强化描述,重申2025年适应资金翻倍目标,首次提出2035年适应资金至少增至三倍的量化要求,同时敦促发达国家提高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资金支持的总体轨迹。

雄心差距:“全球实施加速器”机制启动

COP30开幕当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发布了更新版《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报告》。该报告在纳入中国、欧盟等22个新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后测算指出:预计到2035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将比2019年水平下降12%,当前气候行动力度与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要求仍存在显著差距。

此外,绿色和平国际在11月17日发布《The 2035 Climate Ambition Gap》报告也发现,占全球排放80%与经济总量85%的G20集团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目标2035年气候承诺集体乏力。最新承诺仅相当于在2019年排放基础上削减23%至29%,远低于IPCC要求的全球至少减排60%的科学目标。

为回应这一紧迫形势,在大会最终通过的成果文件中提出启动“全球实施加速器”机制,要求主席国于2026年提交进展报告,并计划在同年举行高级别会议,就相关议题交流经验与观点。这一安排旨在推动各国在自主贡献承诺与实际行动之间加快衔接,共同弥补当前减排雄心与路径之间的关键落差。

贸易议题纳入气候议程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深入,贸易政策与气候行动的关联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针对绿色贸易摩擦讨论不断,围绕清洁技术产业和产业链的贸易争端与气候谈判交织,也在不断增加着谈判议程的复杂性。

特别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措施的出台,引发了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于潜在贸易壁垒和公平性问题的担忧,将贸易议题纳入联合国气候公约主渠道讨论的呼声日渐高涨。

在COP30的最终成果中,重申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单边行动,不应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此外,各国同意在未来的附属机构会议上开展对话,就贸易的角色及如何加强相应的国际合作进行探讨,并邀请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等重要相关方参与。各国还同意将在2028年举行高级别会议并提交总结报告。

对此,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姚喆表示:“这是国际气候治理在回应贸易与气候交叉议题上的一个程序性突破,是气候谈判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与气候相关的贸易摩擦不仅阻碍全球低碳转型的推进,也消耗着各国间的互信和合作意愿。在国际气候场上,气候行动与贸易措施如何协同,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将持续攀升。”

纵观本届大会,从资金机制到能源转型,从贸易规则到减排雄心,每一项成果的达成都伴随着激烈的立场博弈与艰难的共识磨合。

袁瑛在闭幕后表示:“在多边主义面临重重挑战的今天,贝伦气候大会在主席国巴西和各缔约国的推动下,在全球分裂的政治和衰退的经济双重夹击下维系了多边进程并取得成果,已属难得。这些成果或许不尽完美,但正是因此,它们作为多边主义的结晶才更显珍贵,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维护。”

COP30的帷幕已然落下,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仍在持续。各方能否将这份“不尽完美”的共识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才是衡量本次大会历史意义的真正标尺。

相关阅读

20
2025.11

COP30倒计时:不止于谈判,绿色和平在现场

当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的谈判进程进入关键期。作为COP30观察员的绿色和平国际团队,在会场之外,通过一系列极富新意和创造力的活动,向与会代表乃至全球公众发出洪亮而清晰的集体呼声:气候危机已迫在眉睫,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极端天气投影:“看见”气候危机 11月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 […]

17
2025.11

会场外的另一种力量:在COP30的贝伦街头,回应我们共同的未来

炽热的阳光穿透亚马孙雨林的湿气,灼烧着贝伦的沥青街道。但比阳光更灼热的,是街头上万人的呐喊。手绘的标语在汗湿的手中传递,鼓点与雷鬼乐撼动潮湿的空气,不同语言的口号逐渐汇成同一个声音:“我们,就是答案!” 这是发生在COP30气候大会第一周结束之际的人民峰会(People’s Summit)大游行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