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姚喆,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
首发在财经杂志

“巴西回来了。”
2022年底,刚刚赢得总统选举的卢拉来到埃及的气候变化大会现场,宣布了巴西在环境保护议题上的回归。他同时表示,巴西希望主办2025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
三年过去了,在主要国家的政治场里,有关环保和气候行动的博弈只增不减。就在巴西紧锣密鼓筹备气候大会的这一年,特朗普也回来了。
11月中旬,COP30将如期在亚马孙雨林中的城市贝伦开幕。谈及会议目标,主席国巴西一直踌躇满志,但无法回避的是,在全球气候合作与低碳转型的进程之上,仍笼罩着一块浓厚的乌云。
01
“特朗普2.0”破坏力升级
时间回到2024年11月,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举行。就在COP29开幕前一周,即确认特朗普再次赢得美国总统选举。他在首个总统任期中已充分展示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破坏力,第二个任期里又将如何出手,COP29上的各方都在焦急揣测。
答案已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逐渐揭晓。相比上一个任期,特朗普对气候行动与全球合作的新一轮冲击,可谓是变本加厉。有统计显示,特朗普在第二任期的前100天里,推出的反对气候环保措施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上一个任期的总和。
这一次,特朗普的动作也显得更成体系:从国内的气候科研、环境标准到能源投资和产业政策,再到对外援助、国际治理与国际贸易,他的触角无所不在,以落实他维护化石能源、反对气候行动与低碳转型的立场。这一系列动作,不仅直接影响了美国的政策和外交选择,还改写着关于气候行动的大众舆论和商业趋势。
在国际层面,从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加入的《巴黎协定》中再度退出,是特朗普最具标志性的反气候变化措施之一。《巴黎协定》是当前国际气候治理的核心机制,各国在此框架下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退出之后,前任拜登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将无人落实,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暂停了美国对联合国机构及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支持,受影响的资金规模预计达到110亿美元。
特朗普在冲击气候治理的同时,他所推崇的“美国优先”原则与反多边主义倾向,正在掀起一股更大的风浪。
除了气候相关的协定,特朗普政府还全面暂停了通过国际开发署提供的对外援助,并且退出了国际卫生组织。在更大尺度上,他在关税问题上对贸易伙伴挑起的“无差别攻击”,是对多边治理国际规则赤裸裸的无视,而经贸问题上的摩擦,也反过来影响着气候等众多议题的国际合作温度。特朗普更是借着关税谈判的契机,施压欧盟、韩国等政府增加对美国油气的采购,强势干预其他国家的能源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政府并非对所有气候环境谈判和协调机制都视而不见,而是有目的的选择缺席或是出席——通过缺席来回避责任,但也不排除通过出席来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从而规避新的环境气候约束。后者充分体现在今年关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和航运业减排的谈判上。
这两个谈判机制,都在试图推出新的国际约束性措施,而美国的策略是通过主动发言、积极斡旋,从而阻止谈判达成实质性的结果。今年10月的航运业减排框架谈判期间,白宫以关税、签证方面的威胁,再次“无差别”地向支持航运减排的国家施压,甚至对部分谈判代表发出个人层面的制裁威胁。这轮谈判本被寄予厚望,可以就航运业的燃料排放强度及碳价机制达成一致,但最终无果而归。
特朗普政府暂未表示将出席COP30,但仍可能在最后一刻改变决定。不管美国政府代表团是否现身,都可能在会议期间制造舆论风浪、干扰进程。气候治理发展到现在,核心规则都已敲定,气候大会不会像塑料或者航运业减排谈判那般脆弱,不至于出现颠覆性的反转,但其他国家还是需要对美国的干扰有所准备。
02
志在革新的主席国巴西
特朗普的回归,恰逢国际气候合作的一个困难时刻。就在巴西提出主办、到真正开启COP30的这三年里,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区域冲突,本就导致许多国家政府已经下调气候工作的优先级。特朗普的“搅局”,可谓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削弱了部分国家采取气候行动的动力。
各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提交情况,就能反映出对气候议题的重视程度。国家自主贡献(NDC)是《巴黎协定》的核心要素,是各国形成合力、推动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最主要抓手。NDC每五年做一次更新,原则上每次更新都要体现出更强的行动力度。但顾名思义,NDC由每个国家自主决定,并不放到谈判桌上讨论。推动各国自觉完成这个规定动作的,更多是政治意愿、国际声誉、媒体关注等软性驱动力。
按照既定节奏,各国应在今年提交新的一轮NDC,在其中明确面向2035年的气候行动计划。这是COP30周期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起表率作用,巴西在2024年底率先公布了新一轮的NDC,制定了以2050年碳中和为锚的2035年减排目标,并强化了减少毁林、提高气候韧性方面的承诺。
巴西总统卢拉还联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亲自出面动员,可是各国的提交进度仍然滞后。联合国建议的提交时间从今年的2月推迟到9月底,最终仍然只有64个国家按计划提交了书面文件,约占《巴黎协定》缔约方总数的三分之一。还有约30个国家做了口头承诺或声明,但尚未提交书面文件。
就连一贯在气候议题上起带头作用的欧盟,也为NDC的制定颇费周折,拖到最后一刻才形成共识。大方向上,欧盟的2035年减排目标需要向2050年碳中和目标看齐,但不同成员国在减排的具体数值上有分歧,而NDC需要由27个成员国全票同意。近半年来,法国的态度趋于保守,与波兰、匈牙利一起,认为欧盟新一轮的NDC应该提出谨慎的目标。
欧盟的新NDC几度难产,直到11月5日,也就是COP30开幕前5天,才在一次特别会议上得以通过。整体来看,欧盟在气候行动上的立场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但要在气候、经济、能源安全与民意支持间找到平衡,难度在持续加大。
NDC的数量和质量将是COP30上绕不开的话题,各国就此展开的讨论、展示的态度,也是外界判断全球低碳转型势头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当然,对一些经济实力本就较弱的国家来说,他们面临的根本挑战未必是意愿不足,而确实是能力有限。他们能提出的自主贡献,与预期可获得的国际支持密切相关。作为发展中大国,巴西对这类难处也深表理解。
主席国巴西曾多次表示,《巴黎协定》历经十年,落实细则都已敲定,大大小小的目标和承诺已经足够,现阶段的重点是落实。在COP30上,巴西的策略重点是推进实质性合作,为低碳转型提速创造有利环境、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资源,也借此回应NDC进展不理想的现实情况。
此外,巴西凭借自己的好人缘,还打造了几个强大的“朋友圈”,包括财政部长圈、前任气候大会主席圈和气候大使网络,希望通过关键人物的影响力,进一步盘活推进气候目标的落实所需的政治和资金支持。
这几年来,气候大会经常面临效率低下、与现实脱节的质疑。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一届成功的气候大会不应只停留在慷慨激昂的政治发言,更需要推动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展,即使是一笔新投资、一个新合作项目或一项新技术转移,这都是进步。巴西有意顺着这个思路,推动气候大会革新,但主席国能否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突破,还需要由COP30给出答案。
03
稳住低碳转型势头,中国肩负厚望
特朗普的回归虽给全球低碳转型带来更猛烈的冲击,但他试图挑战的低碳浪潮,在过去几年的进步亦势不可挡。
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巴黎协定》刚诞生不久,全球低碳转型还处在蓄势待发的阶段。2016年,全球新增风电和光伏装机134吉瓦,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710吉瓦。清洁能源技术与传统化石能源吸引的投资额,也在这几年里发生了跨越式的变化。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16年,全球在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领域的投资基本持平,但此后,清洁能源投资一路上涨,而化石能源投资走上了下坡路。到2024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已达2.2万亿美元,比同年的化石能源投资多出了近一倍。
与十年前相比,当下已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能源经济格局,而中国正是引领这一变革的中坚力量。正因为如此,在守住气候多边治理、稳定全球低碳转型的共同努力中,中国的角色被寄予厚望。
欧洲能源智库Ember的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1月-7月,中国对外出口的低碳产品贸易额达1210亿美元,远超同期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额,同比增加11.7%。是加速转向清洁经济,还是滞留在化石能源时代,中美正在两条截然不同的赛道上发力。
全球的低碳转型离不开中国的产品、服务与创新,也为中国的低碳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中国来说,维系全球低碳转型势头既是大国责任,更是一场“双向奔赴”。
当然,全球低碳转型的走向绝非任何一方能主导;要持续向前,就需要各方在复杂局势中坚守合作。欧盟、英国以及COP30主席国巴西等依旧坚定支持气候行动的主要经济体,同样是守住转型势头的中流砥柱。今年,中欧、中英、中巴均通过联合声明或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形式,明确了双方在气候、能源转型领域的持续合作。这些双边合作,将是多边体系下持续协作的重要基石。
中国的低碳产业蕴含着推动全球转型的巨大潜力,但这份潜力的充分释放,离不开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不可否认的是,全球低碳转型越往深处走,清洁产业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争取市场份额、维护本地就业和经济利益,即使在气候合作伙伴之间,也浮现出新的博弈与张力。
全球的低碳转型依赖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高效互通,但现实情况却是,以关税或非关税形式存在的各类阻碍不减反增。在过去两年的气候大会上,这类“绿色贸易壁垒”引发了激烈的辩论,一大关注焦点在于“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来到COP30,绿色贸易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主席国也有意推动讨论关注点从“不要什么”进阶到“需要什么”,更全面地探讨全球贸易与低碳转型如何相互助力。这一问题不理清楚,气候治理的落实阶段将难以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