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破解钢铁减碳融资难题:路径与实践|钢铁转型金融洞察①

2025年9月24日

本文首发于新华财经,原标题为《金融支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实践与建议|钢铁转型金融洞察系列之一》,系新华财经与绿色和平合作的《钢铁转型金融洞察》专栏首篇报道。

钢铁行业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的7%,为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需加快低碳转型步伐。钢铁行业作为中国碳排放最高的产业之一,其低碳转型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任务,更是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转型金融这一金融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引导资源向低碳领域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此,新华财经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绿色转型金融项目组联合推出《钢铁转型金融洞察》栏目,特邀业内专家学者,聚焦支撑转型的财税政策与金融工具,旨在为行业提供系统性思考与建设性方案,助力中国绿色转型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行业,但传统钢铁生产高度依赖煤炭能源,以传统高炉-转炉(BF-BOF)工艺为主,碳排放强度高。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涉及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工艺改进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依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到2060年实现“双碳”目标,全行业大约需要20万亿元资金投入,平均每年投入超5000亿元。如此规模资金需求,除了钢铁企业自身积累和投入外,迫切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钢铁低碳转型资金需求具有周期较长和风险较高的特点。如建设氢基冶炼工厂、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等,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投资回收周期长。同时,低碳转型技术存在不成熟、市场不确定性等风险,增加了项目投资的风险,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时更为谨慎。

图源:Image-Source

金融支持钢铁行业转型的国际实践

全球关注引导和支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相关国际实践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财税补贴支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技术革新。欧盟2025年3月19日发布《欧洲钢铁和金属行动计划》,其中多项内容将有助于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包括优先支持氢能在钢铁和金属行业的应用,以直接还原炼铁和高温加热等。同时欧盟通过强化碳市场管理来引导钢铁企业主动降碳。主要发达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手段增强示范项目的盈利性,以支持氢冶炼、CCUS等关键技术革新。同时,基于欧洲地平线计划(Horizon Europe),欧盟启动欧盟清洁钢铁合作计划(CSP),支持关键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和应用。而美国通过《降低通货膨胀法》等政策,以补贴和税收优惠方式支持CCUS等项目的发展。日本则通过《绿色转型促进法》《碳循环利用技术路线图》等加强技术路径协同、强化资金支持,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

二是明确金融支持钢铁转型的标准,以保障资金投向具有技术先进性的领域。欧盟在《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EU Taxonomy)等标准中明确了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最低技术标准。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发布了《钢铁行业认证标准》,提供对综合炼钢厂、废钢电弧炉(EAF)设施、直接还原铁(DRI)-电弧炉(EAF)生产线以及直接还原铁设施开展认证的要求。

三是结合钢铁行业转型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针对部分钢铁转型项目风险高、资金需求大等特点,探索通过混合融资引入担保、捐赠等方式降低项目风险,以撬动私营资本参与。如瑞典H2 Green Steel公司筹措转型资金用于建设该公司位于瑞典博登(Boden)的大型绿色钢铁厂。自2021年推出该项目以来,已通过多轮股权融资,筹集超过18亿欧元。同时,该公司获得欧盟创新基金提供的2.5亿欧元拨款;在债务融资方面,获得约20家机构提供的约35亿欧元优先债务及约6亿欧元次级债务,包括欧洲投资银行(EIB)、法国巴黎银行、荷兰国际集团、法国兴业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等。

四是建立严格的审查审批要求,防范“假转型”风险。以渣打银行为例,该行设立了钢铁行业到2030年的投融资碳排放目标,即1.4–1.6吨二氧化碳/吨钢(较2021年水平下降22%~32%)。明确了重点支持领域:增加客户用于电弧炉生产的可再生电力使用;通过贸易融资或使用收益融资来增加废钢的吸收;增加当地经济中的废料收集和加工;提高现有高炉和基本氧气炉(BF-BOF)的运营效率。针对钢铁等六个高碳行业,开发了结合行业特性的内部气候风险模型(其余行业使用通用模型来评估气候风险)。

图源:Artem_ka2

我国金融支持钢铁转型实践进展

我国积极推动金融支持钢铁转型工作,金融监管部门将钢铁低碳转型相关经济活动纳入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202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其中将钢铁长流程以氢作为还原剂、电炉炼钢短流程炼钢工艺设施建设或技术改造活动等活动纳入支持范围。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G20转型金融框架》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情况,牵头开展了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首批转型金融标准研究,目前钢铁转型金融标准已经在河北、天津等地区开展试用。

各地与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钢铁转型领域开展诸多创新实践并取得成效。多地出台转型金融指引。如河北省制定针对钢铁行业的地方性转型金融指引,明确了176项白名单技术,带动下游低碳钢材需求增长,已为钢铁企业提供定向转型贷款263亿元,实际投放107亿元,平均利率较普通贷款最低优惠5个基点。天津以“转型项目+转型主体”模式,为天津荣程钢铁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发放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共1.7亿元,预计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14965吨。2024年,中国钢铁相关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共发行12只,总规模30亿美元。

转型金融带动了一批企业投身低碳转型。人民银行正在推进的四项转型金融标准已经在多地展开试用,形成“标准牵引-规划编制-资源支持”联动机制。多省市在试用标准的过程中,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编制转型规划,要求企业明确自身的低碳转型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切实有效的转型行动。金融领域对转型金融的积极推进,有效撬动了企业的转型动力,促成了一批企业的低碳转型实践。例如,湖州银行自身编制了转型规划,将钢铁行业列为重点支持的转型领域之一。在湖州银行的支持下,其客户浙江富钢集团已编制低碳转型规划,梳理出转型路径。

图源:wirestock

展望与建议

当前,我国金融支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钢铁企业转型意愿和动力不足。我国钢铁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滑,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而低碳转型需要一定的投入,企业在财务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缺乏转型意愿和动力。二是降碳的关键技术仍需突破。如氢冶金技术工艺是国际钢铁行业降碳的关键路径之一,而我国现阶段技术仍需发展,且制氢成本较高;CCUS技术成本仍然很高;现阶段我国废钢不足限制短流程发展。三是金融产品服务仍需创新。相关金融服务仍较多集中于信贷和债券,难以满足不同规模企业在不同转型阶段的差异化需求。如前沿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现有信贷产品难以有效介入;中小钢铁企业转型,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四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涉及技术迭代、产能调整、碳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风险链条长且关联性强;钢铁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不足,金融机构开展转型绩效评估难。

展望未来,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需要多方协同,为更好地发展金融引导和支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协同,共同引导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领域关键技术革新。明确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技术方向,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推荐具有示范性、商业可行的低碳技术路线。通过政策协同提升低碳钢铁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例如强化对建筑、汽车等钢铁下游的减碳要求,加大政府对低碳钢铁产品的公共采购力度。同时加强碳市场建设,完善配额管理,引导企业积极降碳,提升其降碳的主动性。

二是加强相关激励机制,引导钢铁企业和金融机构支持低碳转型。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和支持钢铁行业关键降碳技术革新;充分利用现有绿色基金,或考虑引导设立相关基金,为重大技术革新提供支持和保障。制定转型金融激励机制,如将转型金融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的支持范围,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考虑放宽对钢铁行业关键低碳转型领域金融支持的行业限额政策要求。

三是拓宽钢铁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推动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应用,丰富钢铁企业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针对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特点开展创新,如提供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投贷联动等,满足钢铁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借鉴国际经验,探索混合融资模式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中的应用。

四是加强“假转型”等风险防范。在标准试用的基础上,尽快发布全国性的转型金融标准,引导资金支持钢铁转型的关键领域。推动钢铁企业编制转型规划,强化碳数据等相关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加强对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项目的风险管理,将转型金融要求融入投融资全流程,全面评估项目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环境气候风险等。通过引入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建立多元化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压力。

相关阅读

17
2025.09

主题基础,影像就不基础 | 《绿色未来》摄影展预告

在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与复杂数据外,是土地、社区和人们生活的悄然改变

11
2025.09

中国煤电发电量有望在2025年见顶,电力系统迎来历史拐点

中国电力部门有望在2025年迎来“碳达峰”峰值为52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