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用声音碰撞世界”:当我们与播客「声东击西」一起走进雨林

© Zhiwei / Greenpeace

麦克风不停地捕捉着这些声音:鞋子陷入泥中拔不出来的笑声、脚底踏过落叶和溪流的哗啦声、辨识植物时的讨论声、壁虎的叽咕声、还有总佛寺的唱经声……

这个夏天,绿色和平与播客声东击西走进云南森林,以大自然为录音棚,探索「云南另一面」,并制作成三集各有特点的系列节目陆续上线。今天,循着开花的树、织叶的蚁和大象的脚印,让我们一起来到第一站西双版纳,感受雨林气质。

西双版纳的“绞杀”与共生丨手记作者:陈姝璇、张芷巍

“大家知道这片雨林为什么叫小象雨林吗?”

基诺族向导“刀三”说道:“小象雨林得名于空中俯瞰的‘小象’轮廓”。可爱的形状却是雨林被破坏的证据:雨林是绵延成片的,不会有轮廓,只有退化和破碎才会形成区域性图案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橡胶树的种植规模在西双版纳不断扩张。橡胶给当地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它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也会导致热带季节雨林的丧失,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小象雨林边缘,就是基诺山在早些年种植的橡胶林。它们在半山坡上整齐地排列成行,树干上是割胶留下的层层伤口。刀口下方,挂着小碗,里面是白色的粘稠胶液。几百米的路程,空气干热,橡胶林里的景色也有些单调,与人们印象中的雨林徒步不太一样。刀三说,真正的雨林与单一的橡胶林区别很大,他希望游客们能在这一段路程中感受到两者的区别。

基诺山的橡胶树 © Zhiwei / Greenpeace

穿过橡胶林进入小象雨林,身旁是半人高的蕨类植物和叶片硕大的海芋,花型奇特的老虎须随处可见;头顶有大片遮荫,高大的番龙眼、毛荔枝和西南木荷的巨大树冠向天空伸展,挡住了大部分阳光。

沿着仅容一人通过的沟谷前进,从树上垂下的粗壮藤本植物和凸出地面的巨大板根时不时就会挡住去路;土壤泥泞潮湿,一不小心就会把鞋留在原地。雨林中的空气湿润和清凉,是和橡胶林中既然不同的感受。

小象雨林中的箭根薯(老虎须)© Zhiwei / Greenpeace

根据刀三的介绍,其实基诺山并不适合种植橡胶树,这里很多地方海拔超过1000米,而800米海拔以上的地区橡胶树生长慢、长不粗,出胶率较低,而且随着胶价的走低,很多村民已经不再想割胶。

在当地机构的帮助下,他们正在用恢复森林多样性的树苗替代长势不好的橡胶,开启修复热带雨林的进程。这个过程很漫长,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如果小象雨林在未来不再有形状,才是它原本的样子”。

进入“小象雨林”前的橡胶林 © Zhiwei / Greenpeace

抬头,认识一下雨林“建筑师”

在曼么雨林里,哈尼族向导“把大”用砍刀背敲了敲榕树的根系,发出闷响。榕树的“气生根”,从细小柔软,变得粗壮且坚硬如岩石。它们纵横交错、相互盘绕着,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越收越紧。这之下,被借力攀援而上的树干早已没有了原本的形态,任由其全部让表面被覆盖,进而逐渐变得萎缩、中空。

榕树“绞杀”初期 © Zhiwei / Greenpeace

巨树秋千的绳索摩擦树皮,发出嘎嘎声响。当地的专家介绍,与基诺山相比,曼么雨林是更为原始的沟谷雨林群落,番龙眼、千果榄仁等巨树比比皆是,有的能长到50米以上的高度。

沟谷雨林可以说是西双版纳整体森林生态系统的根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滋养着这里的大地,孕育着独特的区域小气候。

曼么雨林 © Zhiwei / Greenpeace

雨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核心特征是降水量高、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复杂,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从1950年代初蔡希陶与其考察队首次在西双版纳发现热带雨林特征植被,到1980年代初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明确将西双版纳列为“热带季节性雨林”,这之间,1974年勐腊县补蚌发现的成片的龙脑香科望天树提供了重要依据。

望天树笔直地指向天空,金色果翅环抱着长卵形坚果随季风盘旋而下,终结了”中国无热带雨林”的争论。 1974年采集的望天树种子,播种在位于普文的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望天树 © Yan Tu / Greenpeace

望天树、番龙眼、千果榄仁等,是热带雨林的建群种。它们是群落的“建筑师”,可以长到几十米高,形成其他植被之上的“露生层”,直接影响光照、水分和养分循环、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动物栖息地。对比强调数量优势的优势种,建群种更强调其对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决定性影响。种植建群种的区域,5年内生物量积累速度是随机种植的2.3倍。

建群种的树冠撑起了雨林的天花板,也促使了雨林露生层以下对阳光和养分的竞争。雨林的生命力就在眼前:高大的乔木长出了巨大的板根用来汲取地表养分,并使自身站的更稳以免头重脚轻;树冠和地表是开花结果的最佳空间,然而有一批树木索性选择在树干上开花结果,看似避免了空间竞争,实则为自己开辟了新的赛道;而对于像兰花这类矮小的植物,借助自身轻盈的种子一路乘风而上,扎根在高大植株的枝干上,开出一片绚烂的空中花园。

树干结果 © Zhiwei / Greenpeace

低头,发现细微之处的智慧

走进关坪镇的哈尼族村寨空格六队的集体林,是和曼么雨林很不一样的感受。这里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缘,周边都是正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状态比较良好的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

与原始的沟谷雨林相比,这里的乔木整体偏矮小,但林下草灌层植物较多,是适宜野生亚洲象活动的栖息地。广泛的采食活动和巨大的食量,使它们天然地具有调节雨林乔木层次结构和林下植物的更新迭代的生态功能。

当这片土地上的庞然大物行过林间,开辟出象道;被它们采食的竹丛、小乔木和灌木倒下,形成林窗,让阳光能够透过树冠之间的空隙,洒在郁闭的雨林中由它们开拓出的开阔的地带;它们甚至可以连根拔起小乔木和下层灌丛,加速小片同生群的演替。这些都为雨林中的透光、通风、分解和碳氮水循环,提供了助力,也为林中小型动物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而亚洲象的粪便里也正在上演着“路边野餐”。白蚁在这里筑巢,对营养丰富的大象粪便进行高效分解,蜣螂也将自己的虫卵安置在这天然的育幼场所里……在山脚下的沟谷中,大象踩出的脚印形成了一个个小水坑,帮助林间两栖动物和靠雨水传播种子/孢子的植物生存繁衍。

这些庞然大物,就这样串联和驱动着林中的蓬勃生机。

打开路上的象粪观察是否有白蚁巢穴 © Zhiwei / Greenpeace

森林生态系统,有垂直空间的分区占位,也有共享空间的互惠共生,是个复杂的复合结构——树木连同居于其中的各类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空气以及水等非生物元素一起,赋予了森林生态系统丰富内涵,和更坚韧且长久的生命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西双版纳地区原本连续的亚洲象栖息地被分割成互不相连的“生境孤岛”,迫使象群进入人类活动区域觅食,发生“人象冲突”。修复亚洲象的栖息地,让它们更好地在雨林中生存,也成为了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的重要课题。绿色和平与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基金会合作,从2019年起,连续两年,为当地的亚洲象栖息地恢复项目提供支持。

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又精妙,修复的工作也并非易事。要清理外来入侵物种、促进植被自然更新,同时,也要补植亚洲象喜食的本土植物,恢复原生生态系统,并对过密的次生林进行间伐,改善林内光照和通风条件,为雨林的自然演替创造空间。此外,监控和预警亚洲象的活动,减少人象冲突,保证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生计,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环。

和基诺山一样,森林的修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如果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修复工作的长期性和连贯性就会受到影响,修复面积也会受限。在热闹的泼水节、逐渐模式化的徒步和美丽的写真背后,这片北回归线上的最后一片绿洲,有着更加复杂也更值得关注的另一面。

山中的雨林、橡胶林,市区的傣族风格建筑、星光夜市,都是西双版纳。带着热爱雨林的视角,打开西双版纳的另一面。西双版纳远不止几条“大同小异”的徒步线路,几张写真。

西双版纳旅程暂告一段落,大理和香格里拉的故事即将出炉!请锁定绿色和平行动派”微信公众号声东击西小宇宙主页,第一时间收听节目。

相关阅读

03
2025.07

特朗普无视规则,抢跑国际深海采矿

海洋是一个流动和连通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需要各国各界的共同努力。

17
2025.06

围绕云南森林修复技术,还有哪些要做的?| 研讨会回顾

政策技术体系和实践经验需求之间经常存在着空缺、冲突和错配,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辨识出问题所在

11
2025.06

记者手记 | 全球咖啡越来越贵?我在大旱的亚马孙雨林寻找答案

我们还能改写我们与这颗星球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