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财新视线栏目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2日晚,巴西贝伦,在拖延一整天后,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进入最后时刻,气氛突然紧张,因哥伦比亚、乌拉圭等国对最终结果表示强烈不满,闭幕大会一度暂停。最终,在主席国的斡旋下,大会以记录保留意见的形式,通过了“贝伦政治一揽子方案”。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2日,巴西贝伦,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在拖延一天后,终于闭幕。图:Rafa Neddermeyer/COP30

各国代表坐在主会场内等待会议正式开始。图:财新 张芮雪
被巴西总统卢拉称为“真理大会”的COP30在经历了两周博弈后,交出了一份妥协性的答卷。卢拉倡导的“告别化石能源路线图”及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的实质性弥合机制未能纳入最终决议,但大会正式建立了公正转型机制(Just Transition Mechanism),并将单边贸易措施(Unilateral Trade Measures)写入大会案文,强调了贸易发展的公平性,回应了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关切。
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总结此次大会“高开低走”。长期跟踪全球气候谈判工作的她表示,在多边主义面临地缘政治分裂、经济衰退以及美国缺席导致“领导力真空”的艰难背景下,本次大会虽未达成预期的雄心成果,但避免了谈判破裂的最坏局面,维系了多边谈判进程的有效性。“虽然最终案文是一个妥协的产物,但在‘先有资金还是先有行动力’的僵局中,本届气候大会依然就建立‘公正转型机制、适应资金、以及加速减排行动’等议题上达成共识,这在当前环境下已属不易。”

2024年巴库气候大会(COP29),袁瑛(右二)在开幕首日绿色和平新闻发布会中发言。图:Greenpeace
此外,本届大会对新一轮NDC目标的盘点显示,当前全球减排承诺与巴黎协定1.5度温控目标仍存在巨大鸿沟。虽然大会提出了“执行加速器”概念以试图弥合差距,但在缺乏强有力机制约束的情况下,未来气候治理将更多依赖各国国内的绿色产业发展与双边合作来填补领导力真空。袁瑛指出,中国在绿色产业上的领导力以及“行胜于言”的行事风格,正在成为推动全球气候进程的新助力。
核心议题的得与失
财新:看到本届大会的最终成果时什么感受?
袁瑛:在看到主席国案文的第一时间,确实感到挺失望的,落差很大。我们之前期待很高,比如“告别化石能源路线图”、适应资金的安排、弥合1.5度温控差距等关键议题,但最终这些内容都未能在最终成果文件中出现。
作为COP30主席国的巴西,在卢拉政府的推动下一直致力于维护气候多边进程,应对气候和森林危机。在COP30大会召开前的“领导人峰会”上,卢拉强调大会落实“告别化石能源路线图”的紧迫性,要向全球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告别化石燃料势在必行,必须反映在国家内部的切实行动上。因此,人们对大会的成果也寄予了厚望。
然而在会议的第二周,在经历了反复波折后,这个路线图最后未能纳入大会共识文件。不过主席最后也提到,未来一年巴西将继续作为COP30主席国,并与下一届COP31主席国土耳其一道,在谈判议程之外推动告别化石能源和毁林治理这两个路线图。无论以何种形式,告别化石能源都是多边气候进程下,各缔约国首要推动的气候行动。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9日,巴西贝伦,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上发表讲话。图:Ueslei Marcelino/COP30
第二个关注重点是各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是否跟巴黎协议定的1.5度控温目标匹配,以及是否有具体行动和措施去弥合差距。遗憾的是,在最终的结果里,我们也没有看到能切实弥合差距的实质性的进程或者机制。
联合国框架公约秘书处发布的更新版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报告(Synthesis Report),加入了中国、欧盟等22个新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后,测算发现到2035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仅比2019年下降了12%。但要达到巴黎协定1.5度的目标,需要在2035年前减排60%。这正是我们强调各国承诺和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
目前我们在最终成果文件中只看到提出“执行加速器”(Implementation Accelerator)。一方面,可以看到各缔约国已经意识到我们距离1.5度的差距以及需要弥合;另一方面,这样的成果也缺乏落地的实质内容。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2日,巴西贝伦,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闭幕。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杜拉戈与巴西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玛丽娜·席尔瓦拥抱。图:Rafa Neddermeyer/COP30
财新:回顾过去两周的谈判进程,你觉得这次谈判最主要的“卡点”是什么?
袁瑛:整个谈判进程是高开低走。第一周有一些惊喜和期待,比如在大会的第一天没有出现议程纷争(Agenda Fight),主席国很快敲定了谈判议程,把比较有争议的议题放在议程之外单独进行主席国非正式磋商。这些争议议题的背后,主要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就“先资金还是先行动”形成的僵持。
发展中国家强调资金先到位,需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推动国内的公正转型。但发达国家始终强调减排行动和差距,认为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
去年巴库大会虽然达成了NCQG(新集体量化目标),但也没能解决资金的落实问题,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并撤出气候资金,这也使得发达国家的出资缺口更加突出了。所以今年在资金和行动力之间的僵局尤为明显。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4日,巴西贝伦,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杜拉戈、巴西原住民部长索尼亚·瓜雅哈拉与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玛丽娜·席尔瓦,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共同会见原住民代表。图:Hermes Caruzo/COP30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5日,巴西贝伦,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杜拉戈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蓝区会晤巴西原住民领袖Raoni Metuktire。图:Rafa Pereira/COP30

原住民游走在会场内边唱边跳,用传统的仪式来吸引参会者注意力。图:财新 张芮雪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7日,巴西贝伦,参与游行的原住民。巴西原住民联盟(Apib)在COP30期间组织大规模游行,原住民与环保人士手持“我们即是答案”标语,呼吁保障土著权利与领土完整,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图:Greenpeace

原住民们占领了面对群众参与的“绿区”会场通道,摆摊帮参会者绘制原住民传统图案。图:财新 张芮雪

佩戴着羽毛头冠和果实项链的男子,上身裸体出现在会场内。因为气候炎热,此次大会把着装要求从“商务风”改为了“商务休闲风”,强调参会者舒适即可。图:财新 张芮雪
地缘政治下的气候领导力真空与美国的缺席
财新:这次美国缺席以后,整个谈判场的氛围和前几年有些什么不一样?
袁瑛:美国缺席COP30对于主席国巴西以及推动气候谈判进程的同仁们来说,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利好的要素,因为大家目睹了在早先的国际海事组织大会上,美国通过施压,阻挠了《净零框架》的通过,大家必定也担心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贝伦。
但从中长期来看,美国的缺席对于多边气候进程的破坏作用显而易见:取消可再生能源补贴大举投资油气、质疑气候科学并大幅削减气候资金,这些都从资金、技术、科学多个层面在干扰甚至削弱多边气候进程落地。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4日,巴西贝伦,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绿区,TikTok的logo悬挂于展区。图:Alex Ferro/COP30
财新:这种地缘政治下的气候领导力真空是如何被填补的?
袁瑛:首先我要强调的是,194(除去美国)个缔约国共同尊重和推动的气候多边进程并不会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缺席而停滞。
但气候领导力的真空迫切需要新的力量来填补,国际社会对中国以及欧盟等都寄予了很大期待。近年来,中国在清洁技术产业上表现亮眼、海外出口强劲,国际社会希望看到中国在绿色产业上的领导力也能在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中有所体现。但很难简单地将美欧的领导角色直接复制到中国身上。中国自己对“气候领导力”的理解,显然有别于国际社会的预期,后者的期待更多体现在资金和承诺目标上,而中国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依然倚重绿色产业的引领和赋能,这是中国想要展现的、符合国情的领导力。
面对这种认知差距,特别是美国退出之后,中欧双方亟待展开更多建设性对话,不能各说各话、渐行渐远。本次贝伦大会现场,我们看到中欧双方在很多议题上还是有比较大的分歧。我想,贝伦大会达成的有限成果也是在提醒我们,或许中欧双方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包括政府间和民间二轨对话,包括对中欧间现存的争议议题进行系统性盘点——哪些议题可以合作,哪些可以妥协,哪些可以搁置,从而找到所谓“合作领导力”的共同基石。
此外,这个领导力“真空”也不仅仅限于中欧。除了积极推动多边领导力的巴西,还有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基础四国以及非洲集团等等,我们希望看到某种“三角”协作关系的浮现,能够引领和提振多边气候进程。

气候大会开幕式上,巴西总统卢拉坐在台下倾听负责人们的发言。图:财新 张芮雪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5日,巴西贝伦,巴西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玛丽娜·席尔瓦与原住民部长索尼亚·瓜雅哈拉共同参加COP30期间的”全球气候大游行”活动。图:Aline Massuca/COP30
中国的角色与NDC目标的“文化差异”
财新:中国今年在整个大会上的表现,跟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
袁瑛:中国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谈判力量,尤其是在不同的谈判集团里扮演的角色是很活跃的。这几年我们已经观察到中国逐渐从被动接受气候治理、多边规则的角色,转变成更主动参与多边体系和制度建立的角色,具备了更多话语权去推动一些议程。这一角色转变,背后的底气无疑来自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绿色产业上亮眼的成绩。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4日,巴西贝伦,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中国馆发表致辞。图:Aline Massuca/COP30

2025年中国角的位置被设置在了入口最显眼处,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和赠品,吸引大量参会者前来了解。图:财新 张芮雪
财新:有的国家觉得中国的NDC承诺力度不够,如何理解中国的出发点和西方国家的出发点差异?
袁瑛:我觉得这跟中国一贯秉持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风格有关,在有充分把握后,才会提出相应目标。而我们一旦提出来了,就必定会践行和兑现。
在多年的谈判进程中,中西的确存在一些文化差异,包括中国人还是讲究“言出必行”;其次我们与西方很多国家的政治体制非常不同:欧美国家会因为政府更迭,而导致包括气候在内的国家政策因为政府的重新组阁或者不同政党的上台形成比较大“摇摆”,本届特朗普政府上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方面助长了“过度承诺”以吸引国内选民支持的习惯,另一方面又常常“落实不够”。
此外,我们在向全球讲述自己的气候故事时,也是需要进一步提升效率的,包括更好地理解国际受众的语言和话术,而不是”自说自话“,这也导致国际受众接收到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进程和成果也比较有限,甚至是偏颇的。
场外的希望
财新:今年场外也很热闹,您觉得场外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成果吗?
袁瑛:场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80多个国家一起倡导和签署的“告别化石能源路线图”。虽然它最终没有出现在正式案文里,但也获得了近半数缔约国的支持。这个话题未来几年一定是谈判会场最重要的议题。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发生在气候大会现场外的事情,就是400多个原住民部落首领活跃在贝伦大会,带来了非常有力量的来自亚马孙森林的主张和诉求。虽然今年大会进展有限,但场外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原住民代表参与。他们的游行活动直接推动了14片原住民领地的划定,其中4块已进入最终确认阶段。从数字上讲,这为巴西原住民保住了240万公顷的土地。我觉得很多人关注谈判进程,但可能忽视了这些非常重要、值得庆祝的进展。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2日,巴西贝伦,人民峰会(People’s Summit)船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期间驶入瓜贾拉湾,逾200艘船只参与此次水上游行。 图:Hermes Caruzo/COP30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3日,巴西贝伦,环保人士参与原住民发起的游行活动。图:Ueslei Marcelino/COP30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8日,巴西贝伦,巴西原住民部长索尼亚·瓜雅哈拉(左二)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期间举行的土地划界签约仪式,并与国家原住民基金会共同庆贺多项原住民领地公告及认证政令的颁布。图:Ueslei Marcelino/COP30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8日,巴西贝伦,巴西艺术家穆达诺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合作,采用透明墨水书写”COP30:为森林崛起”字样,并涂抹亚马孙森林大火时取集的灰烬使文字显现,呼吁世界各国为守护森林采取行动。图:Greenpeace
财新: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极端气候的脆弱地区,我们还能传递什么希望?
袁瑛:在多边主义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巴西和各国缔约方推动贝伦大会在全球分裂的政治和衰退的经济双重夹击下,维系了多边进程并取得了成果,已经挺难得了。这些成果或许没那么完美,但正因如此,作为多边主义的结晶才更珍贵,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维护。

傍晚时分,记者们散落在会场门口拍摄取景。图:财新 张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