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破解海外绿能投资困局:路径、工具与未来|会议回顾

2025年9月30日

会议活动现场 @Greenpeace / Qi Wu

当前,全球绿色低碳正在加速转型,中国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资既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具体行动。为凝聚多方智慧,探讨合作路径,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绿色和平合作开展全球能源转型政策分析与倡导项目,共同撰写《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资政策激励机制研究报告》(下称“报告”)。9月26日,双方召开“促进中国海外绿色能源投资激励机制”主题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探讨如何助力中国海外绿色能源投资。

在专家发言环节,商务部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副主任宋琍琍表示中国企业境外能源相关投资总体呈稳定发展态势。

宋琍琍 ©Greenpeace / Qi Wu

随后,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国际合作部主任芦丽莎认可了报告对创新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的倡议,分享了专委会国际合作方面主要成果。当前,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国际部的工作聚焦非洲、东南亚及拉美等南方国家,工作重点是在“南南合作”与“一带一路”框架下搭建可再生能源产业交流与建设平台,通过能力建设、产业技术对接和融资机制讨论等活动开展,以破解国际合作项目中小型项目融资难的痛点。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中企“走出去”仍面临实际困难,亟需创新金融工具提供更切实的保障。

芦丽莎 ©Greenpeace / Qi Wu

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监事会办公室高级经理焦健从保险视角补充,强调保险的核心作用不仅是风险补偿,更是通过提升投资信心来促进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保险机制能帮助企业形成“投入增加-技术革新-风险改善-吸引投资”的良性循环。对于海外绿能投资,中企的产品责任险多在国内承保,但更复杂的海外建工与运营期风险,则需通过创新的再保险模式解决。海外投资面临独特的合规与环境风险,须借助本地保险机构参与进行精准评估。

焦健 ©Greenpeace / Qi Wu

国网能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苗中泉强调,所有外部支持的根本,在于提升中企自身的海外项目管理与运营能力。他还指出,全球绿能建设周期正从大规模项目建设,转向解决并网、消纳与电价改革等更深层次问题。因此,他认为中国应提前布局,分享自身经验,并可探索将国内富余绿电跨境输送至周边国家的新合作模式。

苗中泉 ©Greenpeace / Qi Wu

在自由讨论环节,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总监张凯首先分享了两个积极信号:一是在上合组织峰会上,中国承诺了未来5年在中亚等地合建10吉瓦风光项目;二是中信保等机构正推出更落地的金融工具,为企业竞标提供支持。

张凯 ©Greenpeace / Qi Wu

焦健从政策与评级角度进行了补充。 他指出,国际ESG评级体系的推广,正促使保险等金融机构将绿色发展内化为经营准则。同时,国内监管层面,财政部对国企的考核以及金融监管总局的评级办法,都明确将“绿色金融”作为核心指标,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

苗中泉指出,中国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将高效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与金融、财政支持打包,与东道国政府和业主形成深度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单个项目“建而不纳”的风险,切实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芦丽莎指出,核心驱动力源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自身气候目标、解决能源需求而产生的强烈合作“拉力”。这些国家主动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以获取技术、经验和发展规划支持,从而为中企创造了庞大而活跃的市场。宋琍琍则对此做出补充,分享了由中国的职业院校直接“走出去”,或与海外中企合作,为当地系统性地培养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从而提供更深层次的人力资源支持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由讨论环节 ©Greenpeace / Qi Wu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雨潇就印尼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本地化率”政策(TKDN)与在座嘉宾探讨。印尼可再生能源项目“本地化率”政策的核心是在“吸引新投资”与“培育本地产业链”间寻求平衡,当地政策倡导需与印尼本地伙伴合作,从而提供建设性政策建议。

李雨潇 ©Greenpeace / Qi Wu

最后,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薛小康提问在中信保之外,“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如何为海外绿能投资提供支持。焦健介绍道,该共同体不仅能通过共保模式承接来自国家电网等成员股东方的重大海外项目,同时也在研发针对政治风险、恐怖主义等前沿风险的保险产品,起到试点作用。

薛小康 ©Greenpeace / Qi Wu

报告指出,中国已初步构建了涵盖金融支持、风险保障与国际合作的多维度政策体系。尽管如此,当前政策仍存在结构性不足,并提出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标准互认,健全绿色金融与ESG标准等核心建议。

中国在海外的角色正从单纯的绿能项目建设者,向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度参与者演进。只有将精准的金融工具、坚实的保险保障与深度的在地能力建设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应对海外市场的复杂挑战。这不仅是中国企业“出海”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也是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高质量解决方案的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

24
2025.09

破解钢铁减碳融资难题:路径与实践|钢铁转型金融洞察①

转型金融正成为破解钢铁等高碳行业减排困境、引导其走向低碳发展的重要工具。

17
2025.09

主题基础,影像就不基础 | 《绿色未来》摄影展预告

在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与复杂数据外,是土地、社区和人们生活的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