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与你为“林”丨森林深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见证社区力量

汽车在蜿蜒的阿壤公路上畅行。从车窗望出去,一边是高耸的山脉,一边是挺拔翠绿的森林。山间有风轻拂,路沿有溪淙淙,让人禁不住想哼唱美国70年代的经典乡村民谣《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Almost heaven”(如天堂般)。开车的是周巴,他正载着我们去往森林深处的家,距离阿坝县城76公里的柯河乡。

无人问津处,鸟兽悠游

周巴看起来不到40岁,眼睛亮亮的,瘦高身材,穿一件轻薄的灰蓝色夹克。一路上话不多,显得有些腼腆。停歇的间隙,他向我们解释道,因为自小接受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汉语是长大后离开寺院自学的,“我的汉语说得很差”,露出谦虚的笑意。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500~4000米之间,州境大部分传统上属于安多藏区。柯河乡位于州境西南部,与青海省接壤,四个自然村落依长江支流大渡河的上游玛可河而建造。雪豹、棕熊、马麝、赤狐、白马鸡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栖息于此,在生态价值和物种丰度上,这里与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脉相承,但因行政规划原因未被划入保护区。

这个从卫星地图上看被碧色山脉所掩藏的村落面积约765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2000,是一个纯藏族居住的村庄,藏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9%左右。藏语“malo”即“玛”,既指玛可河,又指玛可河源头一种高大的花楸树。“rongba”即“荣”,意为农民。“玛荣”意即住在长着malo这种植物的河边的农民部落。

群山环绕下的色日村(图源:yiru)

由于地理阻隔与交通不便,鲜有开发者与游人抵达。生长于此的藏族人基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过着半农半牧、自给自足的生活,以采挖虫草药材、种植青稞、提炼酥油、制作黑陶和马鞍为主要生计来源,与周围的自然紧密而和平地共处了千年之久。

神山圣湖的家园之变:毒鱼、盗伐、盗猎

藏族青年周巴的故事始于一种颇具传奇色彩的大鱼,因体型硕大、性情凶猛而被当地人称之为“鬼鱼”。这是一种来自远古冰川时期的冷水性鱼类,学名川陕哲罗鲑,体长可达2米,活泼健泳,以其他小型鱼类及河岸边的鼠和鸟类为食。每年春天水流湍急的时候,周巴和其他村民们一样,喜欢到河边观看“鬼鱼”在河水中游弋,时而在急浪中翻滚,时而跃出水面,十分生动有趣。这也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外乡人,与本地村民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满足于观鱼,而是带着工具来这里钓鱼。

在藏族人看来,每一座山、每一片湖,都有特定的神灵居住其间。著名的年保玉则神山以南北为界将青海和四川省分开,玛荣部落崇拜的神山是年宝玉则的女婿,名为“峒格”。世代居于此的藏族人们要保护神的家园和居住其中的动植物,并定期举办祭祀、供养、祈祷等活动,以求获得神灵庇佑。但这种信仰连同背后“众生平等、慈悲护生”的行为准则,却不适用于闯入的外来者。

峒格神山(图源:小明)
柯河的儿童和“尊玛”,即藏传佛教的女性信徒(图源:yiru)

2004年,村民们发现河面浮着一批“鬼鱼”及小型鱼类、水生昆虫的尸体。这种性情凶猛的大型鱼类处在河流食物链的顶端,绝无可能突然之间大量自然死亡。他们很快判断出这是恶性的投毒事件,外来的非法捕捞者在河上游投掷过量的药物,等待“鬼鱼”晕厥或死亡后漂至下游,再用渔网收集后拿到县城市场上进行贩卖。

川陕哲罗鲑在第四纪冰川时期随着冰川从北向南扩散至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河流中并生存下来[1],是青藏高原上唯一存活至今的哲罗鲑[2],对于物种演化、保护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数亿年后的今天,除了遭遇非法捕捞,它们还面临森林砍伐带来的河流生境退化、以及工程建设阻断其产卵洄游通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适宜栖息地不断缩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今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鬼鱼”川陕哲罗鲑的头骨(图源:周巴)

森林也同样面临危机。周巴曾在山上发现非法伐木和盗猎野生动物的痕迹,有时甚至人赃俱获。没有执法权,他就与同行的几位朋友一起上前劝说,仅有的威慑是向媒体和公安机关举报。毒鱼、盗伐、盗猎,外部的破坏性事件刺激着周巴,他决定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守护自己的家园。

传统智慧与保护科学结合,行动的梦想家

2007年,周巴受到年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创始人扎西桑俄的启发和鼓励,与柯河乡的三位青年人(秋果、罗珠、春天)共同成立了玛荣峒格环保小组,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态保护探索之路。除了开展反盗伐盗猎的监测巡护等工作,玛荣小组还希望通过发展小规模的生态旅游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玛荣,改善当地人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同时留住家乡的生态和文化多样性。

玛荣小组走的是一条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保护科学的路径。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习俗,这几个藏族青年向村里的耄耋老人学习黑陶制作工艺,并接受自然保护机构的纪录片培训、拍摄制作多种题材的文化纪录片;为了保护当地的鸟兽草木,他们采集当地稀有野生动植物的遗骸制作标本,绘制本土物种的生态唐卡,走访村里的藏医和成都的高校专家以探讨治疗野生动物藓病的方法……

右一为周巴,左二为秋果(图源:yiru)

在持续数年的、具体的保护行动中,周巴数度接受外部机构的资助和扶持,并在柯河乡的社区和小学举办展览和科普活动,动员了更多人加入保护家园的队伍。村民们慢慢有了维护家乡生态的意识,一旦发现盗伐的迹象或是野生动物意外死亡的尸体,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周巴或其他小组成员。2015年,小组扩员至11名志愿者,全部为当地村民,其中还有2名青年女性,这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藏族社区尤为不易。

2021年11月和2022年1月,通过小组放置的红外相机,周巴首次发现豹和雪豹在同一地点(海拔约3600km)交替出现。雪豹为高原地区的岩栖动物,主要生境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山地针叶林缘,极少进入森林之中。雪豹如何在柯河的高原森林条件下活动、是否因为气候变化而拓展生存空间(迁移扩散至海拔较低的林地)、是否改变猎食物种、种间竞争关系是否发生新的变化?……面对这些疑惑,周巴希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找到答案。

周巴布设的一台红外相机(图源:yiru)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画面(注:相机的日期设置不准确,图源:yiru)

下一步,他计划通过布设更多的红外相机点位,同时借助藏民与野生动物共存的长期经验,与社区共同开展野外调查监测,建立柯河当地的雪豹及其猎物种群的信息收集网络、填补本地区雪豹关键保护信息的空白,并将社区生计由务农、公路建设、挖虫草等高度依赖生态资源、短期、或较为脆弱的产业扩展到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加专业、可持续的环保服务中。目前该计划已获得一家民间自然保护机构6万元的专项资助。
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心愿,源于我们的文化,也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片生物多样性富饶却脆弱的土地上,保护行动者们的内生力量生生不息,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模式正焕发独特生机。

社区保护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30×30”目标

自然保护地概念下,我们所熟知的自然保护区是受到最严格保护的区域,社区保护地则兼顾了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国际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社区保护地及其保护模式的重要价值。在刚过去的2022年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其重要程度相当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巴黎协定”。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具体目标3“30×30”,承诺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迄今为止,全球受保护的土地和海洋面积分别为17%和8%[3])。考虑到各方现实,目标3对“有效保护”的定义,除了正规保护地,也包括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s),即保护地外的保护,同时认可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的传统土地权益及其可持续利用权益。这是这一框架的重要进展,也是全球原住民社区不断争取的结果[4]。

2022年6月,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巴西办公室发起了名为“我们所需的亚马孙(The Amazon We Need)”考察活动,与当地生态专家共同前往巴西毁林热点Manicoré。亚马孙河的最大支流马德拉河(Rio Manicoré)穿过Manicoré的中心,这里的原住民社区为反对商业伐木和采矿、建立可持续发展保护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rve,RDS)奋斗了16年之久。

2022年3月,Manicoré的传统社区终于获得了可持续使用土地的集体特许权(a concession for the real rights of use,CDRU)[5]。除了确保保护亚马孙河极其重要的一部分,CDRU还将帮助保护居住在河岸边的4000名社区成员传统的生活方式。

到今天为止,占世界人口5%的原住民的传统土地上,拥有全球80%的生物多样性[6],尊重并确保原住民和社区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权利,将是对抗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的关键力量。无论是玛荣还是Manicoré,他们捍卫自己生存家园的故事仍在续写中,保护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自然区域,同时保证原住民群体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他们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两条交错而并行不悖的共赢之路。

作者:绿色和平生物多样性森林项目主任严怡如

致谢:周巴、何兵、柯晓、高煜芳

参考资料:

[1] 长江里的“水中猛虎”——川陕哲罗鲑,http://www.sstagweb.cn/post/13055.html

[2] 留住 “水中猛虎” 指日可待——长江里的珍稀濒危物种,http://www.kepu.gov.cn/www/article/dtxw/cd67f805ed0a4ba595351d8ec3e79940

[3] Protected areas now cover nearly 17% of Earth’s surface: U.N. report,https://news.mongabay.com/2021/05/protected-areas-now-cover-nearly-17-of-earths-surface-u-n-report/

[4] 生物多样性的“巴黎协定”,https://weekly.caixin.com/2023-02-04/101994725.html

[5]Amazonian river communities seek to boost hard-won land rights to fight loggers,https://news.mongabay.com/2022/10/amazonian-river-communities-seek-to-boost-hard-won-land-rights-to-fight-loggers/

[6]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digenous Peoples’ Sustainability,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dspd/2021/04/indigenous-peoples-sustainability/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