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界面ESG x 绿色和平 | 东亚区气候金融专家郭西德龙:疫情后须推动“绿色复苏”

2022年1月22日

本文原发于界面新闻,记者牛钰

ESG投资需要在政策层面完善披露制度,以保证数据的透明性,另外要监督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让其带动整个市场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伴随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愈加严重,环保机构的关注重心已经扩展到更为上游的经济发展领域,观察企业投资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一直以行动积极改变、保护地球环境。除了环保倡议外,绿色和平希望推动国际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并追踪观察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元素”。2021年,绿色和平就在报告中指出,疫情以来,中国的产业投资政策在促进投资向行业存量规模的绿色升级和增量规模的绿色发展方向明显倾斜。

日前,绿色和平东亚区气候金融项目专家郭西德龙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的可持续金融、ESG投资需要在政策层面完善披露制度,以保证数据的透明性,另外要监督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促使其带动整个市场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绿色和平东亚区气候金融项目专家郭西德龙 

以下为采访实录,刊发时有删改。

警惕碳市场的有效性,长期追踪资本实际影响力

界面新闻:就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相关企业履约情况来看,提升交易活跃度及碳价成为热议的话题,您怎看待碳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对可持续金融来说,碳市场又有怎样的意义?

郭西德龙:宏观去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ETS) 是一个基于市场政策的工具,通过将企业的碳排放情况与企业财务表现关联,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现阶段中国的碳市场特别对于一些高影响行业(例如电力、油气、化工等)而言,参与碳交易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或损失,而在碳市场的表现将会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对这些企业前景的预期,从而影响企业估值。因此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碳价和自身碳排放情况。

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可能激励企业进行更好的碳数据管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碳市场机制没有对企业的碳排放工作产生理想的激励效果时,例如碳价持续较低时,企业可能对参与低成本的交易产生依赖,而无顾忌的继续较高的碳排放行为。这时候其参与碳交易,实质上就成为了一个将自己的碳排放通过市场机制转嫁给其他表现更好的企业的过程。因此,即使企业开始参与碳交易,我们仍不能忽视对企业造成的真实影响的监督。

界面新闻:在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产业变革将成为趋势,如何有效地引导资金进入助力双碳目标?

郭西德龙:我们可以看到双碳目标及其前后系列政策的发布,已经开始激发中国市场投资者对环境议题的关注。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起中国市场新发布的12支基金产品中,环境类基金数目占比为75%,规模则达到了86%。而资金投资也开始大量涌入一些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例如2020年中国光伏企业公布收到了超过4000亿元的投资,风电、储能、电车以及碳中和相关的咨询业也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关注。因此从趋势上看,双碳目标正在将投资向环境引导。

投资趋势下,我们更需要关注实现目标的具体实践。双碳目标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三方面的支持,包括充分的信息支持、可预期的路径和强有力的转型。

在信息支持方面,我们不仅要依靠监管部门推出带有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政策,同时也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提升企业、投资者的信息透明度,以此实现对商业和投资活动影响的监督。路径可预期方面,我们需要尽可能使投资机构和企业承诺并设定自身的减排目标,这些目标需要与IPCC的1.5℃温升路径相一致。转型方面,需要企业和投资者可以采用全球标准评估自身的发展策略,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向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可持续金融需投资者推动,须加强信息披露

界面新闻:绿色和平的可持续金融活动实践涉及哪几方面,具体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投资?

郭西德龙:可持续金融是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绿色和平一致坚持倡议投资者和企业做出与1.5℃温升路径相一致的国际承诺并设立行动目标,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绿色和平持续监督这些目标的实现过程。

目前,绿色和平在推动可持续金融方面有主要工作包括:关注投资机构ESG投资行为的透明度,重点关注投资机构投资信息的披露情况,通过政策建议和内部征询等方式推动政策监管的进一步加强;关注投资机构的投资计划,推动他们的目标与实现1.5℃升温相一致;跟踪重点投资机构的投资去向,关注投资机构运营和投资过程中带来的气候影响,对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资源的影响;与投资机构进行充分的交流、提出行动建议,推动转型。 

界面新闻:目前来看,我国的可持续金融发展情况如何?有什么特点?

郭西德龙:广泛意义上讲,可持续金融在中国发展已经超过十五年,在ESG概念应用之前,中国普遍在关注的议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早在2006年深交所便提出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逐渐向ESG过度,中国的绿色金融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是更加关注政策框架,并强调增强数据的可得性。

从2016年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 号)到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可以看出政策层面鼓励可持续金融在中国的发展。

在资本市场方面,随着MSCI新兴市场指数在2018年正式将A股纳入ESG评级,中国的企业和投资者真正从实践上感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压力。当前全国已有近三分之一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和参与权益类ESG公募基金投资。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发行ESG、泛ESG主题基金已经达到95支,累计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230亿元。

界面新闻:我国可持续金融的发展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推动?

郭西德龙:尽管从整体数字上看,可持续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呈现良好趋势,但一些关键政策的缺失仍需引起关注。据统计,全球已经有近六十个主要市场的证券交易所在其报告指导文件中引用了至少一种国际主流报告工具(GRI、SASB、IIRC、TCFD、CDP、CDSB等),而大多主要国家也对ESG信息采取部分强制性的披露要求。

另外,我们观察市场行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失。在我们熟悉的一些国际投资者与企业交流平台上,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投资者凤毛麟角,例如截至9月底,参与CA100+全球617家投资者中只有7家来自中国大陆,CDP全球528家联署投资机构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机构只有1家,显示出中国投资者在此一工作上有待加强。综合整体市场和政策环境,当前中国的可持续金融发展政策与国际上相比仍存在差距,而现阶段最迫切的工作可能就是继续提高数据的可得性。

疫情后,投资、消费端政策向绿色方向倾斜

界面新闻:《搭建绿色与包容发展的政策框架》中分析指出,多种“绿色元素”渗透在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投资和消费政策中,具体指哪些元素?

郭西德龙:疫情以来,产业投资政策在促进投资向行业存量规模的绿色升级和增量规模的绿色发展方向倾斜。整体来看,一方面,绿色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增长,智能电网、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以电力能源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升级表现突出,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将带来可观的就业。

产业政策中含“绿”度较高的典型领域有:煤炭等化石能源绿色化改造(能源)、新基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基建)、绿色产业增量提质(工业)、完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交通)、推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改造(建筑)、管控新兴行业污染问题(废弃物),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农业),绿色技术推广转化(科技)等等。

在消费政策上,疫情防控初期,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构建绿色消费长效机制。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着力补齐新型消费短板、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互联网+服务”、智慧化零售、智能化产品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均为绿色消费增长点。

界面新闻:据你们观察,目前中国“绿色复苏”的情况如何?

郭西德龙:绿色和平对中国绿色复苏进行的研究和观察维度主要集中在政府针对疫情制定的经济刺激计划和配套政策,在能源、交通、基建、生态等领域的绿色复苏支出规模及方式,以及绿色投资的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

在绿色复苏支出的量化评估方面,目前主要考察绿色新增地方债券项目投资占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比重和复苏总支出占各省GDP比重。

绿色复苏框架

绿色和平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复苏进程尚不平衡。从投资规模看,一部分省份资金投入较低,未给予“绿色与包容复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保障;从投资流向看,流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领域的投资占据主导,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仍待提高。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新冠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含绿量”对经济复苏有何意义?

郭西德龙:经济复苏的“含绿量”,是评价疫情后经济社会能否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击沉重,疫情防控工作为全球各国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等原定发展路径带来不确定性风险。但因疫情而再度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反思,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

早在2008-2009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中国就提出绿色复苏理念,开始思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在当时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虽然有占总投资比例37.8%的资金用于绿色投资,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推高了中国的碳排曲线,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解。

金融危机后的高碳复苏教训已经让全世界意识到,一份能够兼顾短期经济社会迅速复原与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质量”经济复苏方案对政策制定者尤为重要。

界面新闻:目前很多金融机构、投资机构都在涌入ESG赛道,对他们而言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其实有一种异议存在:有时候存在过度的相关营销,实际上并不会去对其组织变化、战略方向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郭西德龙: 首先我认为ESG投资不会成为一条赛道,而是逐渐主流化,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原则,这也是我们在ESG投资方面推动的目标。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目的的投资者,ESG投资都将帮助他们提升对非财务风险的预见和规避,从而使投资更为稳健。

很多“新兴事物”引来扎堆关注的现象是很正常的,这也可能混杂一些过度营销问题。

这一方面需要政策和市场主体继续提升对ESG投资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ESG投资本身的能力,对过度营销问题进行“消化”,过度营销手段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投资表现,但在中长期为了维持这种“营销”手段则可能面临巨大风险,特别是当数据透明度和社会关注度逐步提升,过度营销的行为会更容易被公众识别,过度营销的泡沫也将破裂。针对过度营销现象,绿色和平作为社会中一股力量,在推动ESG投资时也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监督投资者行为。

相关阅读

25
2024.04

绿色地方债千亿市场规模潜力有待释放

2024年4月25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类市政债券:基础设施投资新动能》(下称“报告”)。报告发现,虽然绿色属性与市政债的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有超8千亿规模的地方债具有发行绿色债券潜力,可以有效弥补气候投融资和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缺口。报告还对多个国内外绿色和可持 […]

08
2024.04

绿色转型金融观察 | 中国气候投融资试点进展

本文旨在梳理当前中国气候同融资试点进展和相关案例经验,为有关部门和行业提供参考。

08
2024.04

绿色和平×局部气候调查组 | 工作究竟在哪里找?

绿色和平与局部气候调查组采访了几位就职于绿色产业的年轻人,并结合他们的经历与思考,创作了这样一个虚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