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蕴仪(绿色和平森林与海洋项目主任)
2021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生活与生计”(life & livelihoods)[1]。据联合国数据统计,全球约35亿人依赖海洋生活。而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产值最大的行业之一,在为全球经济贡献达数万亿美元的同时,也支撑了无数沿海居民的生计。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各地对于出行的限制逐渐放宽,久未出游的广大民众在节假日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旅游热潮,滨海景点往往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滨海旅游给公众提供了了解和亲近海洋的机会。但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一些旅游活动对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破坏也逐步凸显。这个在中国海洋经济中占比最大且不断上升的产业将会为海洋保护带来更大的挑战还是转型的机遇?我们在“与海同乐”的旅游过程中又能为海洋做些什么呢?
滨海旅游:难以承受之重?
挖个蛤蜊、抓个螃蟹是很多游客期待的“赶海”体验。但不少地方也出现了过度和破坏性的赶海现象,例如扎堆聚集地“地毯式”采挖,又如模仿一些网络猎奇视频中使用高压水枪、电击、投药等方式灭绝性的采挖,甚至还存在进入保护区等禁止采捕的区域采挖的行为,这样的赶海活动不仅无法提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旨趣,反而会对自然景观和生物群落造成破坏,甚至会对很多保护动物造成伤害,危及生态平衡。
海洋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也是滨海旅游活动带来的一大问题。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对57个区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结果显示,旅游休闲娱乐区与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级邻近海域同为海洋垃圾密度较高的区域[2]。在设有垃圾桶的旅游区海滩,随意丢垃圾的行为尚且存在,更不必提那些没有垃圾桶的非旅游区海滩,往往布满了随意丢弃的垃圾。
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滨海旅游活动,如观鲸、休闲渔业等迅速发展,但由于缺乏政策规范和引导,这些活动也造成了诸多生态隐患。例如,广西北海涠洲岛的布氏鲸观赏近年来成为热潮,部分观鲸船只出现了追逐骚扰鲸群等行为,不但影响鲸的生活,对游客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胁。
此外,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活动和设施带来的土地利用改变,垃圾和污水排放等生态环境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不合理的规划开发和酒店、餐厅等旅游设施的建设活动甚至会对沿海生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近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在某些沿海省份发现的问题,以及自然资源部通报的违法围填海案件中[3][4],都存在不少因兴建旅游设施而造成生态破坏的情况。
旅游助力海洋保护:未来可期
尽管当前滨海旅游业存在诸多乱象,但如果得到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管理,可持续的滨海旅游业也可以有助于促进沿海社区的生计和当地的自然保护。而得到良好保护的区域以优美的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又可以提升旅游吸引力,实现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另外的功能,实现可持续的滨海旅游与海洋保护的双赢。
在海洋保护中,决策者和管理者常常面对的一大挑战便是保护资金来源单一、财政拔款僧多粥少的窘境。在合理的管理和引导下,滨海旅游可以成为创收渠道,吸引各种途径的资金参与保护海洋。桑给巴尔的琼贝岛珊瑚礁公园(Chumbe Island Coral Park)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确保了可持续的资金收入,实现保护开支自给自足[5]。
另一方面,滨海旅游业能缓解海洋保护区与当地经济效益、民众生计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和营收机会,帮助因设立保护区而需要改变生计来源的海边居民。美国夏威夷座头鲸国家海洋保护区(Hawaiian Islands Humpback Whale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开设的垂钓、航海、观鲸、帆伞运动、潜水等休闲娱乐活动不仅没有影响座头鲸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还通过促进消费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保护区设立之前,当地渔民还曾因担忧影响生计而反对相关立法,但事实证明,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反而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6]。
再者,滨海旅游本身是人与海洋密切接触的一种形式,旅游的过程也正是公众加深对于海洋的认识、理解乃至感情的过程,可以促进公众关注海洋的健康,参与到保护海洋的实际行动中。
2009-2019年,中国滨海旅游业生产总值呈稳步上升态势,且一直在海洋经济各产业生产总值当中占据半壁江山,如果能够得到正确规范与引导,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开展,滨海旅游业将对中国的海洋保护事业大有裨益。
目前,国内一些保护区已经开始尝试开展生态旅游,如设置游客参观区域、组织自然教育与科普活动等,但我国在挖掘海洋保护区生态旅游价值方面的实践仍很有限,应当吸取国际上的经验,多作探索。例如,地中海附近的保护区结成了生态旅游体验网络(Mediterranean Experience of EcoTourism Network),建立了地中海生态旅游的一系列模式,支持保护区开发高质量的以保护生态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品。而由欧盟资助的DestiMed项目则在这一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的评估工具来共同开发、管理和促进生态旅游[7]。诸多研究表明,要发挥滨海旅游在海洋保护方面的巨大作用,不仅需要政府和保护区当局牵头规划、制定方案,更需要多重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当地民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
除了不扔垃圾,还可以做什么?
既然“与海同乐”有可能促进海洋保护,那么游客在旅途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最基本的当然是要在旅行的过程中坚持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在海边游玩的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最好自带垃圾袋,以便在缺少公共垃圾桶的地方暂时存放垃圾。
赶海、海钓活动的本意是体验沿海生活、同自然亲近,因此游客在游玩时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海洋环境。游玩时尽量吃当地、吃当季,避免食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的鱼鲜。许多环保机构都曾发布过可持续海鲜消费的指南,例如绿色和平《海洋系温度:可持续海鲜消费指南》(点击这里查看或下载全文)、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出品的“海鲜明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海鲜消费指南》等,可以作为参考。拒绝食用保护野生动物和来自非法捕捞的海鲜。
如果期待更深度地体验自然,可以报名参加自然观察活动、保护区参观体验活动和净滩活动等,领略海洋之美丽奥秘,在游览的同时身体力行保护海洋。
冲浪、潜水等户外活动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在“追求刺激”时,游客要尽可能选择正规、专业、负责任的机构,听从教练指导、规范谨慎行事。出发之前如果时间充裕,也可以自行参考权威机构发布的户外运动指南,最大程度上确保自身的安全,稳妥出行,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对海洋环境和生物带来伤害。
不过,即便是正规机构,有时也可能为了逐利而“明知故犯”破坏海洋环境,例如某些潜水教练引导游客触摸珊瑚、捉海洋生物甚至将小珊瑚带回收藏,或是为了招徕顾客而对诸多禁忌事项加以隐瞒。游客在亲近海洋的过程中,如果观察到类似的不合理行为,或无法确定这些行为是否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应该和当地的环境监督部门联系,加以举报。
总之,滨海旅游业是否能发挥长期经济潜力、保护“生活与生计”,取决于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否得到推广,以及我们能否尊重海洋生态系统,与之和谐相处。这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各利益相关方的合理规划、积极尝试之外,也需要每一名滨海游客的努力。
参考资料:
[1] 联合国世界海洋日官方网站,https://www.un.org/zh/observances/oceans-day
[2] 2018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s://hbdc.mee.gov.cn/hjyw/201905/W020190529623962003076.pdf
[3] 自然资源部通报8起违法围填海案件,http://m.mnr.gov.cn/dt/zb/2018/tbwfwthaj/;
[4] 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海南省反馈督察情况,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005/t20200509_778488.html
[5] 琼贝岛珊瑚礁公园官方网站,https://chumbeisland.com/
[6] 夏威夷毛伊县(County of Maui)官方文件,https://www.mauicounty.gov/DocumentCenter/View/19156/Reso-93-038;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CZIC-ql737-c424-h39-1997/html/CZIC-ql737-c424-h39-1997.htm
[7] 地中海生态旅游体验网络官方网站,https://www.meetnetwor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