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连续第十四年发出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通过观察各项政策所占的篇幅,对比历年“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为“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划出新重点,着眼解决目前中国农业当前的结构性供给矛盾,从“量”走向“质”的推动,同时发展养殖业成为“优先项”。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被媒体称为“惠农红包”,却埋有隐忧。
推进养殖业的发展与居民健康、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或相悖
“2017年一号文件”全文中约有40余处提到养殖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新的聚焦点,从饲料到生产加工,再到污染和食品安全,均有体现。饲料种植方面,特别提出要扩大饲料作物的种植,实行“粮改饲”。其主因为居民粮食作物的消费减少,市场对粮食种类、品质需求发生变化,2015年末出现农民卖粮难也直接触动中央结构性调整的大动作。畜牧生产中,则提出将生猪产业的区位转移到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引导扩大生鲜乳的消费,经营规模上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除了要推广绿色有机认证,特别提出治理“养殖业抗生素滥用问题”,是对近年来日益凸显的抗生素污染问题的回应。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推进养殖业发展、增产的意愿明显。
养殖业是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居民饮食结构上的消费升级,肉蛋奶制品的消费量也逐步提升。然而,在2012年,中国人均的畜禽肉消费量都已经达到90克每日,且在逐年快速增长[1]。这远远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荐值——40至75克每日。过量的肉类消费与肥胖、心血管疾病发病具有正相关性,而这些疾病正成为全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所推荐的“适度肉类消费”,在农业、经济政策上未予体现。从中长期来看,居民食品结构优化,需要公共卫生、营养、农业与食品体系协调发展。
其次,养殖业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污染源[2]和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之一[3]。“2017年一号文件”强调生猪养殖向饲料主产区转移,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治理污染,减少对南方水网的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南方的农业污染有所缓解。但另一方面,养殖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奶牛养殖[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生鲜奶制品消费的政策走向,恐会对减排带来更大压力。
与此同时,在养殖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抗生素、重金属和兽药的使用问题越发突出,集中排放会造成对土壤和水源的集中污染,养殖业规模提高的同时,需要更严格的监管和执法与之相呼应。
生态农业受到持续关注,转基因只字未提
从2006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此后生态循环农业和化肥农药减量持续在历年一号文件中得到重申和丰富。特别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指出:要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基本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定调。“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强调“绿色生产方式”,在耕地保护、污染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业投入品控制等方面都延续了相应举措,将近些年卓有成效的试点与政策带入新的全面推进时期。如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
2014年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转基因的研究和推广都有所指示,2016年首次提出“加强研发和监管,慎重推广”,而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转基因未有提及。
[1] 1990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肉类(含猪、牛羊、禽类)从25.16千克增长到35.17千克,鲜蛋由7.25千克增长到10.12千克,鲜奶由4.63千克增长到13.70千克,分别增长40%、41%、196%。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2] 养殖业占全国所有行业COD排放42%,总磷排放35%,总氮排放22%,数据来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公报》,2010年,http://cpsc.mep.gov.cn/。
[3] 养殖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5%。数据来源: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LIVESTOCK, A global assessment of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 FAO, 2013.
[4] 牛的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养殖业总体排放量的65%。数据来源:同上。
媒体联络:
徐超,绿色和平传播与互动部门代理副经理,18614073326,xu.chao@greenpe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