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4年4月9日发表于财经网评论频道《观点》
2014年3月7日,中国森林认证管理委员会(CFCC)与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在深圳宣布已完成最终互认。PEFC和FSC(森林管理委员会)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森林认证体系,中国森林认证如果需要得到国际认可,加入这两个认证体系之一无疑是必然的选择。互认的达成是中国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步,但PEFC的到来真的是中国森林、特别是中国天然林的福音吗?它会带来更科学和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方式,还是会给原本较为完善的现存中国森林认证体系(CFCS)带来严重的漏洞和缺陷?
中国作为全球第五大森林资源所有国、第二大林产品贸易国和第一大纸品生产国,在国际林产品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林产品出口量迅速增长,得到国际承认森林认证成为了这些数量庞大的林产品合法出国所必需的“签证”。虽然FSC进入中国时间较早,在国际上被称为“最可信的森林认证体系”,但是由于其坚持自行制定国家标准,在CFCC和FSC短暂的蜜月期后,中国最终选择了可以和现存的中国森林认证体系(CFCS)相互认可的PEFC结为连理,并依据PEFC的标准对原有行业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在2012升级为国家标准,其中关于天然林转化的具体条例基本和PEFC标准一致,并加入了“低产次生林改造”这一概念。这些修订意味着中国CFCC原有的严格禁止天然林转化的行业标准已经作废。
其实,中国森林认证的起步比起以上两个国际森林认证体系而言并不太晚。早在2001年,中国就正式启动了国家森林认证体系的建设工作;2003年发布的《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经营》报批稿明确指出森林经营应禁止将天然林转化为人工林;2007年被作为林业行业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正式发;2010年颁布的《森林经营认证审核导则》中更进一步将是否转化天然林作为认证标准的具体审核指标——这些标准和指标的制定极大地保障了中国天然林的保护和发展,这也和中国政府积极保护天然林的意愿和政策是相辅相成的。
相反地,PEFC在天然林转化的标准制定上本来就并不让人满意,它的标准中允许天然林,甚至是原始森林“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人工林。诸如“涉及小比例的森林类型和对长期的保护,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贡献”这样的“条件”定义十分模糊。在一份由国际环保组织联合撰写的报告《On the ground 2011》中明确指出,和PEFC达成互认的国家中,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智利都发现了其通过互认的天然林被皆伐并转化为人工林并对当地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破坏的案例——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正是这些含糊不清的定义极有可能会导致造成天然林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
天然林的皆伐和转换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往往将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生态后果,甚至碰触到“生态红线”。由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的长时间高强度采伐所导致的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让中国人刻骨铭心,中央政府为此开始了历时十余年、依然在进行中的“天字一号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不少林业大省如吉林、福建、辽宁、黑龙江等也逐一出台细则严格禁止天然林的皆伐和转化。PEFC这些有条件转化的规定无疑和中国CFCS原有的严格保护政策背道而驰,“低产次生林改造”在过去的实施过程中也问题频出:个别地方借低产林改造之名,行乱砍滥伐之实。不少由于政策规定不允许进行天然林商品性砍伐的地方普遍采用皆伐和转换为人工林的方式(更替改造)进行改造,使得不少珍贵的原始森林在“改头换面”为人工林。
PEFC的到来虽然让中国林产品迈向世界的道路更为平坦,但是不严格的转化标准给中国天然林带来让人担忧的隐患。如果不进一步修订和改进其相关标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发达国家消费者享受着用中国大树制作的林产品的同时,中国人却要独自承受天然林消失后大自然带来的报复。
(作者系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主任 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