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震后“空城计”

2013年4月2日

2013年4月2日 四川 什邡市石亭江畔金花镇的仁和村与灾后重建并恢复生产的大型磷化工企业蓥峰实业仅有一墙之隔。震后安置房因紧邻化工厂无法入住,绝大多数村民已经搬离,留守的村民无奈地望着无法入住的“安置房”。©周峰/Greenpeace

 

这几十栋无人居住的小区,曾是村民期盼住进去的灾后新房。顺着攀附在白墙上的青苔望去,是散落在工厂间、灾民用灾区残存的席子、木板“原地原料重建"的棚户房。循着棚户区的火光走去,一位老妇人正在火堆前烤火熏肉。在此地土生土长的她,在 2008年地震中失去了祖祖辈辈居住的房屋,本打算原地重建房屋,也因需要修建“回迁房”而被一再搁置,为了临时过渡就凑合住在棚户房中,这一晃眼居然过了五年。

提起不住进“回迁房”的原因,老人说无可奈何地说,“污染重,有些村民不愿意搬回来。全村8个队,现在只剩1个队在这了。当初公司说会搬走,我们才同意修回迁房。修起来了后,他们不搬迁了,咋个弄啊?”说完指了指棚外的枯树, “你看我们这个树,都差不多死了10年了。我在边上挖点地栽点菜,长都不长。”

“还有空气不好嘛,它那个烟子,一哈子冲出来,简直闷人闷人。”老人的儿子插进话来说,自二十来年前蓥峰实业建成后,他们就一直生活在烟气笼罩之下。山村与工厂一同地处山谷,工厂的废气不易飘散,特别是在下雨或者阴天时,人就会感觉呼吸不畅。

“这里人一般气管炎多,就是受它这个烟子影响,一感冒,就咳的厉害,而且不易治好,容易长期反复。”村民所说的这个“烟子”的烟囱离棚户房不到百米。

2013年4月2日 四川 什邡市石亭江畔金花镇仁和村,留守的少数村民就在工厂旁的棚户居住,在工厂废气和渣堆扬尘的包围下种菜、育儿、生活。©周峰/Greenpeace

 

说的激动了,老人的儿子坚持要我们去河边看看。蓥峰实业的磷石膏渣堆临河堆放,缺乏加固防滑坡设施,高度超过20米,已经有明显的滑坡迹象,就像个沙堆,不断向河床扩张。“你看,(他们的)渣堆直接堆放在石亭江边,与河床那么近,以前地震时候埋过人,现在一下雨就容易冲到河里去。”

对于今日依然留守仁和村的村民来说,土地虽在,但家屋却不能回那个与邻舍及生态环境建立起的关系,亦如同散落在土地上的屋瓦般,分崩离析。

汶川大地震即将满五周年,那些重建的房屋何时才能真正成为灾民们的温馨家园?

 

相关阅读

27
2024.12

全球塑料公约难产背后:各国立场“一厘米都没动”?

文章首发于《南方周末》。本文作者姚喆,为绿色和平全球策略顾问。 如果对主席建议案文做一个关键词检索,不难发现各国在谈判中最大的关切:“经济”出现了38次,“资金”有27次,远远超过“健康”的13次。塑料公约对经济的潜在冲击是各国决定谈判立场的重要考量。 “高雄心联盟”指责“务实派”逃避关键问题,是塑 […]

28
2024.11

原来保护环境的行动,还可以这样“飞”!

打开脑洞,保护环境的灵感就有可能成为可触摸、可复制、可进入日常生活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