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关心环境问题的民众来说,刚刚结束的两会之“高潮”出现在3月15日的环保部新闻发布会上。在此之前的两周会期里,出现了各路代表热议环境问题,环保关切“井喷”的现象。仅据一家媒体监测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在第一周周末之前,被媒体提及的两会环境提案、议案就有46份之多。而人大、政协收到的提案、议案实际数量应该远高于此。黄浦江上剧增的漂浮死猪和两会首周末被PM2.5和PM250轮番轰炸的北京,更是放大了民众和代表们的不满与期许,环境保护顿时成为人人舌尖上的话题。
2012年4月 内蒙 霍林郭勒市在烟尘笼罩下的市民生活。 © Greenpeace/卢广
然而,期盼者们似乎在周五环保部新闻发布会上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也许是意识到民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以及新闻发布会场外的PM2.5指数的持续攀升,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接受记者提问前便开宗明义,阐述了环保部关于空气污染治理的“一揽子”政策。遗憾的是,这样的周五下午“照本宣科”实难令人满意。
在吴部长指出的举措中,大部分有“炒冷饭”之嫌,这些举措新意不足,大多是之前的既有提法或工作安排。这让已经被雾霾笼罩的人们心头平添一片阴云。仔细分析,环保部“一揽子”计划中,并不乏潜在的有效治理措施。被作为第一条提到的进一步建设国家环境空气网,为监测和评估污染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基础。国控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向全社会公开,为充分开展社会监督提供了可能。重点地区开展煤炭总量的控制试点,被呼吁已久,将有利于从源头上抑制空气污染的最大排放源。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更是从行政体系上打破了束缚,让环境问题治理真正无边界。
但是,所有这些政策愿景,环保部发布会都没能给出充分的实施说明。仅以煤炭总量控制为例,何时能够真正开展区域煤炭控制?在哪些地区应立即开展?控制的总量如果继续增加,那到底是治理空气污染,还是默许污染排放?在公众和代表们“何时”、“何地”、“何种质量”的疑问声中,周部长一席话引出的责问远比他打消的疑虑多。
在所有这些问题之中,最重要的是:即便环保部提出的举措大部分都能得到充分贯彻,但面对中国继续增长的煤炭消费和汽车保有量,空气污染情况如何可能好转?这样的煤炭、汽车增长速度,无怪吴部长面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问到18年使北京空气达标目标的科学依据时,遇到了“顾左右而言他 ”的窘境。
无独有偶,就在两会即将结束的前两天,北京公布了2013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了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下降2%的目标,按照这样的治理速度,北京的空气达标时间恐怕要推到2035年以后,如此“无能为力”的态度这不仅让人质疑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意愿与决心。
面对环保部长的“顾左右而言他”,与北京市的“无能为力”,我们恐怕只能无奈地告诉自己,过去两个冬天我国中东大部的PM2.5噩梦恐怕才仅是开始。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便环保部的“实际行动”有目共睹,其“实际成效”又从何谈起?失望体现在发布会一天后的周六,人大代表们在关于人大环资委组成和环保部长的投票,为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供了无需冗言的注脚。
回顾今年两会,最令人记忆犹新的评论来自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他一针见血地反问道:“健康第一还是GDP第一?”他的观点在两会闭幕后的总理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新任总理李克强的回应。在回答环境问题时,李总理提出“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这也许是整个周末最让倍受雾霾困扰的民众振奋的话。
——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