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我们能摆脱贪食蛇的命运吗?

2012年3月20日

2011年8月23日

时尚污染

 ——本文作者: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李一方

最近我的脑海里就经常浮现贪食蛇的形象。

2010年,还是春寒料峭时,我的几个同事背上行囊,南下重庆、武汉、马鞍山等地。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收集一些长江里的野生鱼类做检测。最后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这些看似自由自在的鱼体内早就含有一系列的有害化学品。其中包括环境激素NP(壬基酚)。

这份报告一出,马上引发人们的担忧,“长江鱼还能不能吃”是大家的最大疑问。然而我们的脑中却有着一连串的其它问题:这些本不属于自然界的人造化学品从哪儿来?如何进入鱼的体内?有什么办法终止他们的排放?

于是我们开始了一场为期两年的寻觅。在这两年里,我与同事们在排污口蹲点,在服装店里逡巡,与各种实验室打交道。慢慢地,一个毒的循环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工厂排污口排放出的污水中找到了NP,继而又在知名服装品牌销售的服装里发现了它的踪迹。

而这次,我们又在实验室里模拟了家庭洗衣的过程。我们发现,当这些衣服通过洗衣机进行清洗的时候,大部分的NP会随着洗衣机的水进入下水道,继而随着城市污水一起进入我们周围的河道。这样,无论你的衣服是在北京,香港特别行政区,东京,曼谷,罗马购买的,只要生产过程中使用了NP,一洗,这工厂排污口的污染,就被带到了你家门前。NP对水生生物有强烈毒性,非常低的浓度就能导致鱼类死亡。同时,它也能干扰生物的生殖发育,比如使雄鱼逐渐长出雌鱼的生殖器。

NP最先作为一种纺织化学品被生产出来,它被卖给服装厂用在印染、水洗等环节,于是一部分随工厂污水排入我们的河流,而另一部分则残留在衣服里。这些衣服被运往世界各地,在五彩缤纷的橱窗里销售,我们把它们买回自己的家里穿在身上。之后通过洗涤,剩余的NP再进入我们身边的河道。河道里的生物摄取了它,然后随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过程蓄积在鱼类体内,最终,随着我们的盘中餐:鱼,这个生僻的化学品回到了我们身体里。

我在想这不就是贪食蛇吗?

那我们难道不穿衣服了?还是不洗衣服了?这都不是办法。只有这些品牌要求他们的供应商从源头上不使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才能使生产地和消费地的河流都恢复清澈。去年全球消费者和绿色和平一起的呼声很大,好在,这些品牌不再装聋作哑。去年,彪马、耐克、阿迪达斯、李宁、H&M和C&A先后公开承诺淘汰供应链上的全部有毒有害物质,并发布了《实现有毒有害物质零排放的共同路线图》。

让我们一起紧紧盯着他们执行,在今年年内全面淘汰NP。当然这6个品牌虽然大,也只占了全球市场的6%。今年我们要让更多品牌加入进来,给整个行业开出一条“无毒”的出路来。当然最终拜托贪食蛇的命运,政府的政策是不能缺位。光是像NP这样国际公认的环境激素就有70种,还没算上别的那些致癌的,致畸变的,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我国政策上还基本是空白——落后了发达国家至少一二十年。我们强烈呼吁环保部赶紧把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都严严管起来,加紧开始淘汰。

《时尚之毒1》报告下载

《时尚之毒2:毒隐于衣》报告下载

《时尚之毒3》报告下载

相关阅读

27
2024.12

全球塑料公约难产背后:各国立场“一厘米都没动”?

文章首发于《南方周末》。本文作者姚喆,为绿色和平全球策略顾问。 如果对主席建议案文做一个关键词检索,不难发现各国在谈判中最大的关切:“经济”出现了38次,“资金”有27次,远远超过“健康”的13次。塑料公约对经济的潜在冲击是各国决定谈判立场的重要考量。 “高雄心联盟”指责“务实派”逃避关键问题,是塑 […]

28
2024.11

原来保护环境的行动,还可以这样“飞”!

打开脑洞,保护环境的灵感就有可能成为可触摸、可复制、可进入日常生活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