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进入冰封千里的国度

2011年9月1日

当极地曙光号不断破冰,咯咯作响前行,经过蓝蓝白白的融冰海面,没有电话和网络的骚扰,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种与世隔绝的孤寂感。

这个也是我不断回到极地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只是过客,这里属于世代栖息于此的动物们,海豹、海鸟及北极熊等等。

那我们在这里干什么呢?

早在两个星期前,极地曙光号离开荷兰来到北冰洋上,我们沿着挪威向北航行,去到与极地中间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中最大的斯匹次卑尔根岛上的朗伊尔城 (Longyearbyen)上,进行最后一次补给。

当离开朗伊尔城后,我们继续向北航行,到资料上指出浮冰的边缘极地地区。不过,我们到达后却“一无所见”。在过去30年,北冰洋上最突出的标志 ——海冰,有着巨大的改变。它的改变对我们的影响极大:虽然它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它的作用是令世界其他地方适合居住,因为它会反射太阳光令地球不会过热。

绿色和平常用“气候变化”而避免用“全球暖化”,是因为当中的变化并不是一致,例如部分的欧洲地区会过更寒冷的冬天、非洲靠近撒哈拉沙漠的地区气温会上升,及全球有部分地区会出现更多的洪水泛滥等等。

但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下,有一个地方“变化”的情况肯定快过其他地方,甚至快过科学的预估,那就是北极。

每年北半球的夏天,北极都会有大规模的海冰融化。有科学数据指出,比起一些冰封时间较长、相对较“老”的海冰,一些只用一个冬天时间凝结的海冰更容易融化,以致海冰面面积缩小。

我们这次来到极地,就是参与海冰的科考行动。再航行两个小时,我们才会见到海冰。我们就是要亲临这个荒芜之地,见证北极如何因为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绿色和平将会留在极地五个星期,使用船上的设施及各类“法宝”,帮助科学家了解海冰变薄的原因。

至于船员们,我们没有变“薄”,多亏了厨师的好手艺。下星期,还有来自绿色和平东亚办公室的张韵琪加入,帮忙探测海冰最低值,请大家密切关注!

 

福瑞达(Frida Bengtsson)

绿色和平北欧办公室海洋项目主任

相关阅读

22
2024.08

媒体观察 | 关于能源转型我们都在聊什么?

如何让多元利益相关方深刻理解中国能源转型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让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如何让中国在能源转型中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如何让这一宏大复杂的议题被更多人理解并引发共鸣……为解答这一系列问题,绿色和平跟踪并梳理了2023年至2024年4月关于能源转型的中文媒体报道,以全面了解能源转型议题在中文媒体中的呈现。

21
2024.08

最新数据 | 2024上半年煤电核准“步伐”放缓

2024年上半年,全国总核准煤电装机约1034.2万千瓦,比2023年上半年同比减少约79.5%,煤电核准呈现“踩下急刹车”的趋势。不过,今年新审批的煤电项目仍以不利于煤电发挥支撑性功能的大型机组为主,并主要来自安徽(200万千瓦)、江西(200万千瓦)、新疆(132万千瓦)等11个省份。

19
2024.08

解锁能源转型报道的新视角 | 媒体工作坊回顾

8月13日,绿色和平携手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了“2024年,能源转型的故事还能怎么讲”媒体工作坊,与来自产业、学术、媒体的嘉宾学者一起探索能源转型议题报道的边界和维度,以下是本次工作坊一些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