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进入冰封千里的国度

2011年9月1日

当极地曙光号不断破冰,咯咯作响前行,经过蓝蓝白白的融冰海面,没有电话和网络的骚扰,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种与世隔绝的孤寂感。

这个也是我不断回到极地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只是过客,这里属于世代栖息于此的动物们,海豹、海鸟及北极熊等等。

那我们在这里干什么呢?

早在两个星期前,极地曙光号离开荷兰来到北冰洋上,我们沿着挪威向北航行,去到与极地中间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中最大的斯匹次卑尔根岛上的朗伊尔城 (Longyearbyen)上,进行最后一次补给。

当离开朗伊尔城后,我们继续向北航行,到资料上指出浮冰的边缘极地地区。不过,我们到达后却“一无所见”。在过去30年,北冰洋上最突出的标志 ——海冰,有着巨大的改变。它的改变对我们的影响极大:虽然它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它的作用是令世界其他地方适合居住,因为它会反射太阳光令地球不会过热。

绿色和平常用“气候变化”而避免用“全球暖化”,是因为当中的变化并不是一致,例如部分的欧洲地区会过更寒冷的冬天、非洲靠近撒哈拉沙漠的地区气温会上升,及全球有部分地区会出现更多的洪水泛滥等等。

但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下,有一个地方“变化”的情况肯定快过其他地方,甚至快过科学的预估,那就是北极。

每年北半球的夏天,北极都会有大规模的海冰融化。有科学数据指出,比起一些冰封时间较长、相对较“老”的海冰,一些只用一个冬天时间凝结的海冰更容易融化,以致海冰面面积缩小。

我们这次来到极地,就是参与海冰的科考行动。再航行两个小时,我们才会见到海冰。我们就是要亲临这个荒芜之地,见证北极如何因为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绿色和平将会留在极地五个星期,使用船上的设施及各类“法宝”,帮助科学家了解海冰变薄的原因。

至于船员们,我们没有变“薄”,多亏了厨师的好手艺。下星期,还有来自绿色和平东亚办公室的张韵琪加入,帮忙探测海冰最低值,请大家密切关注!

 

福瑞达(Frida Bengtsson)

绿色和平北欧办公室海洋项目主任

相关阅读

28
2023.11

COP28迪拜气候大会倒计时:这几个谈判议题是关键

距离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正式开幕只有最后三天。今年以来,中国、美国和欧盟等几大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议题上的互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届COP28的底色。 从本月中美发布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来看,面对全球气候危机,中美在能源转型正义、可持续复苏 […]

23
2023.11

最新研究 | 嵌套式长期购电协议如何助力企业绿电交易?

2023年11月23日,北京——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嵌套式长期购电协议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梳理分析了中国绿色电力交易的最新进展与挑战,介绍了嵌套式长期购电协议(Sleeved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作为新型 […]

21
2023.11

消费电子供应商绿色转型加速,2030年100%绿电成减排关键

研究发现,上榜供应商在绿色转型上虽取得进展,但主要供应商减排目标与1.5度控温目标仍存差距,设立2030年100%可再生能源转型目标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