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信息公开:保障健康和保护环境的第一道防线

2011年8月22日

作者: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 马天杰

近期,云南铬渣导致河水污染的事情再一次被媒体曝光,而这背后的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问题,也再一次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铬渣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危险废弃物,含有剧毒污染物六价铬。六价铬可通过吸入、皮肤接触和摄入等多种途径危害人体健康,且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所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因为这种危害,铬渣也已被列入中国《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应按照《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对于危险废物的严格要求进行处置。

此次云南曲靖铬污染事件,不仅凸显了我国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还存在漏洞,也反映出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涉事工厂不仅此次非法倾倒铬渣,场外堆放多年的十万多吨铬渣也几乎没有任何防渗漏、防飘散措施,任凭风吹雨淋。而堆放场所距南盘江仅一步之遥。这种极端粗糙的处置方法,极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工厂工人、附近居民因吸入铬渣粉尘,造成健康伤害。而对于当地环保局进行的事后处置工作,目前看来也并没有对当地地下水(如井水)和土壤进行监测、分析,仅针对地表水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更令人担心的是,针对铬渣这种重金属污染的信息公开和基本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也做得很不充分。虽然当地在铬渣倾倒地点设置了一定的警示标志,但仍仅限于防止当地居民取用受污染的水。但除了饮水摄取之外,皮肤接触与呼吸吸入也是六价铬的重要暴露途径。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关于此次事件的新闻报道图片中,包括当地工人、村民和记者在内的很多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铬渣堆放区,甚至出现穿着凉鞋进入堆放区的情况。这将造成很多无谓的铬暴露和健康伤害。面对此起彼伏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污染信息和排查信息的及时公开,是公众采取自我保护措施的“第一道防线。”公众有权知道自己居住地周围有没有铬渣堆这样的高危污染场地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这就要求政府随时跟踪、排查污染源的情况,并及时将情况向公众公开。

云南铬渣的污染事件进一步表明了污染“末端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所处的困境。我们对高污染产业的依赖,造成了全国各地如定制炸弹一般堆积如山的数百万吨铬渣,几十年来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与铬渣类似,铅污染、镉污染、汞污染等重金属污染也终将因为其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持久性而给我们,乃至子孙后代背上难以偿还的“污染债”和“毒遗产。”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去寻找从源头减少污染的方法,采用产生污染物较少乃至不产生污染物的清洁生产工艺,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无毒”的未来。

阅读该作者相关文章:

重金属污染治理切莫只盯烟囱

联合国公约禁用农药硫丹 各方庆祝硫丹谢幕

相关阅读

16
2024.04

从90后到00后,观鸟何以在年轻人中成为一门显学

不知从何时起,身边的年轻人都撕下了“宅家”的标签,越来越多人穿上了冲锋衣、登山鞋,对GPS定位打点和气象变化也颇有研究心得。我接触到了一群非常年轻的观鸟爱好者,发现这个爱好没我想象中那么小众,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严怡如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观鸟人,一个虽然常年奔走于户外接受暴晒,但因为防晒工作异常缜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