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调查员在述说(5):蹲守排污口

2011年7月22日

别的女孩子的行李箱里都是满满当当的衣物、化妆品、生活用品。但如果你打开我的行李箱,你一定会大吃一惊。最常出现在里面的,是大大小小的取样瓶、防化服、胶鞋、口罩。而日常衣物,往往只占了其中一个小小的角落,而且还是些特别旧的衣物。——这是为什么?当然是因为每次要去的地方都是各种脏、各种臭、各种恶心,如果不是特别破旧的衣服还真是舍不得穿。

拖着这样的一箱行李,在安检的时候被拦下来是家常便饭。那些躲在监控器后面的火眼金睛,总是对我行李里那么多瓶黑色的紫色的水感到好奇。幸亏,他们从没让我喝一口证明一下。要知道,那可是从排污口新鲜出炉的样品啊,闻一下头晕目眩,喝一口还不要了我的小命。

每天清晨,4、5点钟,我们就已经起床工作了,沿着江边往排污口的方向走。空气从清新,变得让人无法呼吸,随着刺激、酸臭的味道越发给力,排污口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白天的取样还是相对顺利的。但是为了拿到污染的证据,还需要在不同时间段对污水的排放进行“侦查”,从而找到污水排放的异常情况。有点像警察叔叔们经常干的工作——“蹲点”,从清晨到深夜,整整一天都需要不停的在排污口周围巡逻。难熬的是,在这样气味刺鼻的地方,守候一天可不是好玩的。

晚上,我们不停的在排污口附近溜达,渐渐的路人越来越少了,只有昏暗的几盏路灯陪伴着我们。这时,排污口的水量异常的大,颜色很深,水面上全是白色的泡沫,延伸至江中间,不禁感叹道,他们究竟在排放什么东西!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困倦之意全无,立即开始准备取样。这次取二十几瓶水样大约花了白天2倍的时间。将样品运回去后,每个人都精疲力竭了。

如果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那可是幻想。在整个调查工作中,这只是个开始。

相关阅读

27
2024.12

全球塑料公约难产背后:各国立场“一厘米都没动”?

文章首发于《南方周末》。本文作者姚喆,为绿色和平全球策略顾问。 如果对主席建议案文做一个关键词检索,不难发现各国在谈判中最大的关切:“经济”出现了38次,“资金”有27次,远远超过“健康”的13次。塑料公约对经济的潜在冲击是各国决定谈判立场的重要考量。 “高雄心联盟”指责“务实派”逃避关键问题,是塑 […]

28
2024.11

原来保护环境的行动,还可以这样“飞”!

打开脑洞,保护环境的灵感就有可能成为可触摸、可复制、可进入日常生活的行动